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從中國傳統山水自然觀提出的“山水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理念。城市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科技結合藝術,以市民宜居為導向,由物境到情境最后上升到意境是中華文化的精華[1],由生態城市到園林城市最后實現山水城市的意境美,形成“山—水—城”和諧的新城市形態,人與自然結合,天人合一的境界[2]。
濱水是山水城市意境美的靈魂。城市濱水景觀空間是指城市內部陸地與河道、湖泊及濕地等自然資源瀕臨的邊緣地帶,是自然景觀資源與人工建筑景觀相互平衡、有機結合的雙重產物。城市濱水景觀空間承擔著“生態、休閑、經濟、景觀、文化”等多項綜合功能,是大量動物的棲息環境和遷徙的廊道[3]。濱水區景觀設計是借助環境中已有的江河湖海和溪流等自然水域和陸地環境中已經形成的人工水資源條件(人工湖、運河),以水環境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生態性、功能性、安全性和景觀性的治理、改造、營建、防護、利用、種植等的設計活動。包括以水體、河道、防洪設施、護坡堤壩、水岸、橋梁、濱水道路與建筑、動植物、活動設施、山石等多種載體和周邊環境為設計對象,采用與環境條件、氣候相適宜的設計手法、使其具有優化環境的生態作用,滿足濱水環境中人的多種行為功能,加強環境的安全性,體現豐富的人文意義,提高環境的觀賞效果,并依據人在濱水環境中的行為特征,對觀景的不同視線、視角、視距、高差等視覺要求,以多種景物對象進行符合自然生態和視覺規律的處理,更好地彰顯濱水環境特有的生態條件、自然風光與人工景觀的景象效果,提升人居環境的生活品質。濱水景觀設計是以水為主題并結合岸畔等陸地環境作為整體思考的設計,城市濱水空間的合理規劃設計影響著整個城市的發展,城市濱水景觀的塑造是城市設計的重點。
1城市濱水區設計概況
濱水地區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間及與之相鄰的城市陸域空間,其對人的誘致距離為1~2km,相當于步行15~30min的距離。國外濱水區的正式規劃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城市濱水區規劃建設與歷史遺跡、舊建筑保護并重,把原始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遺跡作為重要保留點。我國山水城市建設傳承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如著名的古城麗江、山城重慶等;麗江始建于750a前,規劃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沿河而筑,依山而居,以水系為脈,以街巷為絡,院落為肌,山水、樹木和建筑融為一體,兼有水鄉之靈,山城之勢,在營造“天人合一”的聚居環境方面,達到了極高的境界,也是山水城市規劃的一個典范[4]。
2武夷新區項目區位
武夷新區地處閩江上游,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8.1℃,年平均降水量1700~2400mm。地貌類型以丘陵和河谷盆地為主,地勢起伏和緩,西部和東部地勢較高,中部地勢較為平坦,崇陽溪穿流而過,是集國際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一體的著名旅游勝地。對外交通便捷(圖1),有浦南高速、省道303線、峰福鐵路,在建京臺高鐵G3等是主要對外通道。武夷新區毗鄰浙西南和贛東南,為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武夷新區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達73%;文化積淀深厚,武夷山、建陽是閩越文化集萃之地,被譽為“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
3武夷新區城市布局結構
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城市布局結構類型是以崇陽溪濱水景觀帶為紐帶,有機分散、分片集中的布局結構[5]。
3.1串聯式布局結構為主
城市受自然地形(山地丘陵、河流)影響,形成以崇陽溪濱水景觀帶為紐帶,串聯三城六片區的連續分布的城鎮群的串聯式布局形態(圖2)。城鎮之間有較大的間隔距離,能靈活適應地形變化,使城市的結構具有較大的彈性,城鎮處于自然環境的包圍之中,有良好的環境和生態條件,城鄉關系密切。
3.2組團式布局結構為輔其特征是各組團的形態、環境差異較大,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交錯融合。“三城”指北部城區(崇安組團和度假城市組團)、中部城區(興田組團和將口組團,是重點建設的城市新區)、南部城區(童游組團和建陽城區,是一個以工業為主導的綜合性城市片區)。“六片區”是指崇安片區(武夷山城區)、武夷山景區及度假片區、興田片區、將口片區、童游片區、建陽片區(建陽城區)。
4武夷新區濱水景觀規劃策略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城得水而靈[6]。開展武夷新區城市濱水景觀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研究,優先發展城市生態,指導新區城市建設。新區規劃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以水系為脈絡,沿河而筑,依山而居,山水、樹木和建筑融為一體,營造山—水—城“天人合一”的聚居環境;開展溪流、濕地生態保護規劃及居住區生態景觀設計;在生態優先原則下研發各種親水節點設計和生態護坡構造方式,建設各種濱水公園和休閑步道,把武夷新區打造成為國際性文化與自然旅游目的地,閩北區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區,宜居宜游宜業的山水新城。
4.1區域生態優先原則
在武夷新區濱水規劃設計中首先應保證濱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續性和多樣性,與自然的形態相依,空間融匯貫通,促進生態安全穩定,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創造具有地域水文化特色的水域景觀,提高人居環境的親水性、情趣性,人與自然和諧,追求最佳生態效益。基于區域生態優先的設計原則,從保護城市區域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進行濱水景觀設計。充分考慮城市生態要素的相互聯系,優先保障原始生態資源的維護與修復,對景觀項目開發中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避免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不必要的破壞,或通過相應策略使建設活動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小。在現有的區位分析、現狀調研以及環保政策解讀的基礎上,進行環境敏感度分區和開發強度分級,在此基礎上進行“斑塊—廊道—基質”生態系統架構規劃、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原有的河岸草地和林地資源是生態斑塊,可用來創造城市生態公園,為動物提供棲息地,實現空氣交換;改造水塘、保護和修復濕地、凈化水體,實現水陸面空氣的良性循環;原有的沖溝、陡坡以及河岸是生態廊道,完全保護陡坡的植被,避免人為破壞或干擾,沖溝作為水體廊道加以生態化的景觀利用,以保持其生態廊道作用;河流與濕地的生態岸線則作為整個市域的生態廊道加以重點保護;生態基質是生態斑塊和廊道的載體,既是基礎也是延伸。在新區建設中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和環境保護,用縱橫雙向的生態廊道聯系各生態斑塊,形成整合的區域生態系統。結合新的土地利用模式,保護和重建流域內濕地、洼地、灘地體系,根據四季河流和湖泊常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變化,設計相適應的生態護坡構造措施或生態碼頭以達到植被覆蓋的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