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經濟學論文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典案例的分析講授數量不夠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合適經典的教學案例,或者結合實際案例來分析和應用所講授的理論較少。這樣必然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或者即使有也很弱。雖然有的學生依靠自己的記憶記住了所學的知識,但也只是一些空洞、枯燥的純理論,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罷了,很難實現素質教育所期望的效果,結果使得這樣的教育很失敗。據問卷調查,您對《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建設中,大約有68%的學生認為應該多增加經典案例來教學。
(二)多媒體在教學中使用過當
很多老師為了省時,省力,干凈,一整堂課完全依靠多媒體來教學,結果表面上課講得很精彩,實際上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掌握知識一時的,原因是一方面信息傳遞速度太快,記憶是暫時的,根據心理學中所謂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特征即先快后慢可知如果課下學生不及時復習鞏固,很快就會把當天所學知識忘掉;可見,多媒體使用必須與其他教學設備有機結合起來,例如黑板,投影儀等,才能彌補多媒體的缺點,使得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計量經濟相關軟件實踐操作缺乏
各種計量經濟學常用軟件在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Eviews,SPSS,SAS,GAUSS,Stata等等,可以使計算簡便,快捷,準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于沒有上微機課的條件,而僅僅通過理論講授一下,各種主要軟件的基本操作程序,學生很少能夠親自動手就某個具體的經濟問題利用各種計算機軟件來分析處理并且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
二、存在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從學生角度看
對于經濟或管理類學生大部分是文科生,一小部分是理科生,文科生的數學底子比較薄,對于出現的數理推導不理解,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逐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對于理科生來說,相對好一些,但是學習計量經濟學也很吃力,因為它涉及的內容和學科較多,僅會數學是不夠的,所以理科生學完了計量經濟學也不是很明白、很透徹。
(二)從教師角度好看
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導者,若想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必須具有扎實而淵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即教師若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尤其一些青年教師一方面所具有的理論知識不僅不夠,而且備課不認真,不用心,不熟練等一系列問題,另外,對于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雖然教學經檢和能力都比較強,但是由于科研壓力,很多老教師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全心全意搞科研項目上了,很少在講臺上授課,導致科研與教學分離。而年輕教師科研能力相對較弱,教學經驗不足,但卻在講臺上授課,這樣從整體上來看勢必導致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不能傳授給學生,是學生吸收不到最新鮮的血液,而只是已有的書本知識罷了,導致教學效果不好,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三)從教材角度看
目前,計量經濟學教材種類繁多,但是大體上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國內學者編著的教材,例如李子奈,張定勝,龐皓,趙國慶,孫凈水等;二是國外教材的翻譯版本,主要有伍德里奇,古扎拉蒂,格林,漢密爾頓等。并且由于教材版本和出版社的不同使得種類更加繁雜。這里的教材有的偏重于數學與數理統計學的原理,公式的邏輯推導,舉例較少,這樣使得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學起來難度較大,但是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卻有利于對計量經濟理論的掌握,有利于進一步學習高級計量經濟學。
(四)從教法的角度看
目前,計量經濟學的講授方法比較單一即“講授法”,可以說是一整堂課都是老師在自問自答,而像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教法卻沒有很好得到運用。這樣使得課堂氛圍不濃,很單調,很少能夠形成師生互動教學,就教師在唱獨角戲,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在運用各種方法時,要考慮學生的具體專業實際情況,不要一概而論,最好所選擇的案例既能說明說講的理論,又與專業相接近,盡量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自己的畢業論文中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來解決實際經濟學問題提供保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改進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對策
(一)教材的選擇要適合學生自身的特點
學校在選擇教材時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對于初學者來說,國外教材相對來說更適合作為入門教材,或者對于僅把計量經濟學作為研究人員的工具時,國外的教材更具有實用性。例如伍德里奇的《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側重于理論的教學和科研人員來說,國內的教材較適合選用,例如李子奈的計量經濟學。
(二)課時數量要安排適當
由于計量經濟學涉及的內容較多,而且知識復雜,抽象,若想“教師較好,學生學好”,必須有充足的課時安排作保障。一般要分兩學期來安排而且每學期大學56課時左右最好,另外,該門課程要求實際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較強,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實驗微機課,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要恰當選擇
目前,教育學中和新發明的教學方法很多,但是教師要結合所講授內容的特點和所傳授知識的對象情況來恰當選擇相互匹配的教法組合。例如:在講授原理公式推到時,要選用講授與啟發相結合,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在講授案例和作業時,多選用討論式、啟發式和設問式教法組合,增加師生互動環節來增強課堂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上吸取計量經濟學知識,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
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最終目標是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布置作業來達到,主要包括小型論文和課后作業。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問題或自選題目,讓學生自己親自收集樣本數據,利用各種計算機軟件來處理數據資料,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并完成一篇小型論文按時上交,以此作為平時成績依據之一。另外,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練習,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復習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又進一步強化了對理論知識的運用。
總之,希望我們從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教師們能夠定期組織一次全國或全省市區的范圍教學研討會,互相交流一下教學經驗與思想,共同推進計量經濟學改革、發展和完善。
作者:王景利 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