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版權貿易論文
一、S分析
所謂S分析是指Strengthen分析(優勢分析)。
1.對版權貿易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提高。雖然目前中國版權貿易尚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有效推進,人們對版權貿易重要性的認識正逐步提高,那種出版業也要“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2.政府對版權貿易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強。雖然我國版權貿易發展緩慢,但長期以來我國版權貿易一直得到了來自政府的強有力的支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國家版權局一直把推動全國版權貿易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多次舉辦組織了各種形式的版權貿易培訓班、研討會、洽談會、書展團。其中,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版權貿易國際研討會、中日版權貿易洽談會、赴英國、法蘭克福書展團等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986年9月舉辦的第一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下簡稱“BIBF”)更是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在2000年舉辦的第八屆BIBF上,由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主辦,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與中國版權研究會承辦的首次“中國圖書版權貿易成就展”,充分展示了我國10年來的突出成就與發展軌跡,對我國出版社之間相互交流經驗,共同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隨著中國圖書市場地位的不斷增強以及海外出版商的積極參與,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已發展成為集圖書、版權貿易、合作出版和文化交流于一體中外出版界盛會,舉辦時間也從第九屆起由兩年一次改為一年一度,其影響日趨重要。據了解,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實施3年來,共資助的項目有650項,涉及20多個國家,100多個出版機構,協議金額超過3000萬元。2007年,計劃小組和19個國家的56個出版機構簽署了資助協議,協議金額1300多萬元,向海外(不包括港澳臺)輸出版權1397項。政府相關部門還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出版單位開展版權貿易,并對版權貿易中有突出貢獻的出版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充分調動出版單位版權貿易的積極性。
3.版權貿易法律體系逐漸完善。1991年我國《著作權法》頒布實施,1992年,中國加入世界版權公約,諸如此類的舉措,使版權貿易發展所需的制度化環境不斷得到優化。2001年,為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我國政府對有關版權法律法規進行了全面的修訂,修訂后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和《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2005年3月1日頒布實施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從形式到內容都更加完備和成熟,更加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的要求。目前我國不僅具備了相對完善的版權保護法律體系,也具備了相對完整的版權保護執法體系,它具體由版權保護的司法途徑、行政途徑和海關邊境措施這三個方面構成,這些執法途徑與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我國版權保護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二、W分析
所謂W分析是指weakness分析(劣勢分析)。我國版權產業的劣勢非常明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版權凈進口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由表1可見,長期以來,我國版權貿易一直處于凈進口的地位。凈進口的規模由1995年1207種擴大到2003年11705種,呈現出逐年增長的勢頭。其后雖然凈進口量呈現下降趨勢,但凈進口的規模仍然很大。之所以出現這種巨額的凈進口,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文化意識形態、科技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原因。版權輸出可以說就是中國文化的輸出,凈進口也正體現了尤其是英語國家的強勢文化。德國圖書信息中心主任王競認為,這是語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礙,中文還不是世界上的主流語言,世界上其他國家很難了解中文圖書。以北京為例,北京近幾年版權貿易進入了迅猛發展期,成為引進的第一重鎮。2001-2003年北京引進圖書21330種,占到了全國引進總量的2/3。2003年引進圖書版權達到了9000種,位居全國第一,引進品種主要集中在科學技術、經濟管理和文學三大類上。當然,這也正是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發展狀況對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成果需求異常旺盛的體現,引進作品反映了先進技術經驗的最高水平,在國內相關領域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我國輸出版權無論是品種、數量,還是地區都有很大局限。上海作為版權貿易開展較好的城市之一,2002、2003年的引進輸出比約為4:1,所以上海的情況可以作為一個典型:這里占輸出總量的86%都是輸往港臺地區,其余也大多是輸往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有文化認同的亞洲國家。同時,我國版權輸出的內容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中醫、武術和古典文學等中國傳統文化方面。
2.版權貿易費用嚴重失衡。我國的版權貿易除了數量上有很大逆差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貿易費用的嚴重不對稱。如記者采訪參加第十一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出版社時,多家出版社均不愿透露自己輸出版權的費用,少數幾家負責人則指出,有一些輸出圖書是公益性的,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少量費用甚至不收。某出版社的人員甚至估算出一個數字:輸出和引進所花的費用可以比作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造成引進版權費用遠遠高于輸出費用數倍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輸出費用被壓到最低,業內人士指出,出版社前些年有種不好的風氣:為了賣版權而賣版權。因為版權貿易的數量也曾是考核出版社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使得出版社為了“政績”不惜低價甚至白送出版權,甚至讓國外出版商認為我們是求著他買版權。二是盲目引進版權,哄抬價格。這是緣于部分國內出版商的不冷靜,一味的認為在國外登上排行榜的書引進來就會好賣,至少也有了可以炒作的賣點。還未經仔細審稿就買下,等組織翻譯出來才發現沒有預想的價值,甚至擱置下來不出版了。
3.版權貿易從業人員數少質低。國際競爭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是版權貿易國際競爭力的一個持續而可靠的來源。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培養與隊伍的加強。但目前我國從事版權貿易的人才非常少,且素質不高。這里的人才主要指兩個方面的人才。其一是翻譯人才。英國出版學教授、牛津國際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保羅•理查森認為,造成中國版權貿易巨額凈進口的原因首先是語言因素。中國人和外國人之間存在很大的語言隔閡。目前國內優秀的圖書翻譯人才奇缺,好多圖書產品推介不出去都難在翻譯。翻譯不地道,我們的書再好,別人看不懂,不知道書的具體內容,因此無法挑選。中文雖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但只限于華人地區使用。國外出版單位的編輯很少有人懂得中文。語言差別是文化差異的主要表征,而出版卻又是以文化為內涵的產業,當圖書需要以另一種語言翻譯出版,以另一種文化表達時,翻譯就不僅僅是技巧問題,而是兩種不同文化的溝通和交融。目前我國能將中文翻譯成外文的語言專業人員短缺,譯者的稿酬甚至比原著的稿酬高出幾倍,不論是出版單位還是代理機構都難以承擔這筆費用。其二是版權貿易人才。入世后,一些國外大的版權公司為了打開并深入中國市場,紛紛實行本地化人才策略。國內出版社有經驗的版權貿易人才、有市場經營能力的優秀編輯都是他們招聘的對象,這使得人才戰更加激烈。怎樣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打造中國特色的版權企業文化,都是關系我國版權產業存活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