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科教育
一、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很多學生都認為自己與創新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對創新抱有一種神秘感,所以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這是因為學生們沒有正確認識和理解“創新”的含義。所謂創新也就是人們在某領域不斷提供具有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新方法、新理論、新思想,而這一系列的“新”不是規定誰才可以做到,而是可以來自我們任何人,就像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高薪聘請一些對物理一竅不通的藝術家來給他提意見,其目的也就是從他們的身上獲得這個“新”,然后再告訴學生只要是提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新觀點、新理念、新想法都是創新的表現,其實每個人都具備創新能力,只是看有沒有被發現,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用生物學的發展史以及一些新成果,和學生共享別人的創新成果,以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營造創新的教學課堂
有個成語叫“耳濡目染”,也就是聽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就會了,這句話強調了外界環境的重要性,雖然創新需要靈感,需要突破常規思維,打破傳統思維束縛,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說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人們也需要特定的環境作為啟發靈感的鑰匙,而這把鑰匙就在教師的手里,所以生物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創新的教學課堂。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是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最佳途徑,而創新思維則是創新能力的“理論指導”,同時也是創新能力的一種體現方式,所以教師在生物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提高,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在復習知識點的時候,最容易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在復習細胞器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問學生能夠產生水的細胞器有哪些,并寫出相應的反應方程式,對于復習課來講學生們不可能完全不知,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學生的回答不完全,有的只記得常見的線粒體,而對其他的核糖體和葉綠體就不一定能夠答出,但是有的學生還是知道的,其他同學的補充可以彌補他們的不足,有的方程式寫得不完整或是不規范的教師可以給以糾正并講解。
再比如說對于植物向性問題,在講原理之前教師可以先畫幾個模擬圖,讓學生們進行研究討論,充分開動他們的腦子,讓他們試想哪一種是正確的,并且試著解釋原因?這是鍛煉學生發散性思維的不錯方法。
四、通過對問題的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有創新,得先有問題,問題是人類思維的起點,人們也只有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才會有繼續探究的欲望,然后才有創新的出現。所以教師要多給學生提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冥思苦想地創新,為學生的創新能力鋪路。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的神奇和奧妙,多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思考,真正做到“十萬個為什么”,以一系列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進而達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問題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很多教師的問題教學并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這幾乎都是因為他們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沒有新意,不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也沒有太多的思考價值,因此在問題教學的時候要給學生提一些有趣的、新穎的、具有思考價值的“創新”問題,這才能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效果。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要把學生完全置身于“創新”中,要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環境,最后擁有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