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陳志偉 謝志忠 單位:福建廣播電視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重要性
胡錦濤指出,中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只有農業和農村得到長足發展,農民的生活得到顯著提高,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才不會落空,才能最終實現全國的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高等農業教育作為農業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對農村發展建設有著重要的責任。高等農業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民的重要“導師”,能夠加強深化農村人員文化教育程度,豐富農村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為廣大農村培養一批立志農村、安心農業、服務農民的高級人才。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的進程,才能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一五”規劃中有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闡述,提出要“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做大做強現代種業”[2]。高等農業教育在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大量優秀的農村基層工作者由高等農業教育培養出來,奠定了高等農業教育作為農村科技、文化傳播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的基礎。高等農業教育是農村發展建設的動力源泉。
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影響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研究這些制約因素,分析這些因素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為進一步發揮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改進建議是十分有必要的。為此,對福建省部分地市農村進行問卷調查。
從區域屬性上看,福建省可以劃分為閩東、閩西、閩南、閩北四個區域,這四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具有較大的差異。但從農村發展的角度上看,閩東、閩南地區屬于沿海地區,漁業產業在其農業產業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閩西、閩北地區偏向內陸地區,傳統的種植業在其農業產業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文章研究中國農業高等教育支持農村發展這一主題更多地偏向于農村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鑒于此,在閩東、閩南地區只選取了泉州市作為樣本對象,而在閩西、閩北地區則選取了龍巖市、南平市作為樣本對象。文章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統一的問卷,并結合面訪式方法進行調查。其調查的人員對象為:基層單位工作人員、鄉鎮企業、個體戶、農業大戶等農業產業從業人員。調查問卷回收情況:泉州市調查發放問卷30份,有效回收26份;南平市調查發放問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龍巖市調查發放問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總計發放問卷70份,有效回收66份。文章針對受訪對象的基本資料,選用分類型變量構建邏輯回歸模型對中國農業高等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將各評估因素分別定義兩個等級以分析其對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程度的影響。
調查顯示(見表1),農業從業人員男性比例較高,接近2/3;女性約占1/3。被調查對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5~45周歲,人群主要屬于青壯年,正處于人生事業的上升階段。可以判斷當前農村的發展建設,這一年齡段的人群是主力軍。學歷層次的構成是比較均勻的。被調查對象雖然處于農村,但由于主要是針對農村較高層次的從業人員,因此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都達到一定高度。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學歷基本在大專以上,個別是高中(中專)學歷;企業和其他類型單位的人員主要是高中學歷,且呈正態分布。可以看出經過中央多年對農村工作的重視,農村的農業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有所改善。被調查者的主要身份是一般辦事人員,負責人(包括企業等單位的負責人)則較少。因此,主要被調查者從事的是一線的涉農工作。從在農村的工作時間來看,超過1/3的人員在農村工作10年以上,5年以下的也占1/3。因此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工作人員能夠長期扎根農村,服務農村;而在近年來,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才來到農村就業,可以看出支農的人力資源引導有一定成效。1.模型的建立與變量的選擇。為定量分析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影響因素,文章利用調研數據,采用邏輯回歸模型分析這些因素對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是否有效的影響程度。令Y=1代表“認為高等農業教育可以支持農村發展”,令Y=0代表“認為高等農業教育不可以支持農村發展”,建立邏輯回歸模型。
從樣本回歸函數可以看出,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為:X2,X4,X5,X6,即農業勞動者素質、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服務農村、高等農業教育自身的發展建設、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其中工業基礎和交通地理因素在對自變量篩選時被放棄,說明工業發展和地理因素在統計意義上對高等農業支持農村發展有效的概率沒有顯著影響。這與中國的農業產業結構有關,中國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地理條件已不再是限制農村發展的瓶頸;中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發展結合并不緊密,二者也沒有直接溝通聯系。值得一提的是,將工業基礎和交通地理因素兩個自變量在邏輯回歸模型中被剔除掉,這似乎與現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相背離的傾向,究其原因,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釋。一方面,總體而言,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期,福建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整體的工業化發展態勢良好,或者可以認為支持農村地區發展的工業化水平目前是具備的,而正是因為已經具備相應的工業基礎,該變量在邏輯回歸模型中類似于常量而被剔除出去;另一方面,“要致富,先修路”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農村致富名言,就福建省而言,整體的交通狀況良好,從省會城市到各個地級市4個小時內均可以達到,特別是動車開通后,速度又有所改進,而就各個縣(市)而言,交通狀況也基本可以滿足正常物資供應需求,因此,該變量在邏輯回歸模型中也類似于常量而被剔除了。
高等農業教育支持農村發展的對策建議
高等農業教育與農業發展互動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政府行為、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科技水平等,構建二者互動的平臺,對推動新農村建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首先,高等農業院校與農業之間的信息、人力、科技、管理、生產等各個方面實現資源共享,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現實條件。其次,政府政策決策行為可以在高等農業教育與農業生產的互動過程中獲取有價值的參考信息。第三,在新農村建設中,這樣的互動機制能夠及時提供最新最先進的配套技術,直接推動農村發展建設。第四,與農業龍頭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的發展路徑。只有確保行政、法律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調整優化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結構,才能有實現農業大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制度體系保證,才能穩固農業在經濟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才能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