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陶藝論文
作者:李偉 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
在環境中,各種色彩相互作用于空間中,對比與統一是最根本的關系,我們如何恰如其分地處理這種關系對環境陶藝的色彩進行設計來創造空間氣氛是關鍵所在。過分統一就會讓整個環境陶藝失去生氣與活力;過于對比也會讓整個環境陶藝顯得雜亂和沒有秩序。西班牙著名畫家約翰•米羅曾經研究過西班牙阿爾塔米拉的史前繪畫、西班牙羅曼式教堂的石墻、羅曼式繪畫以及建筑高迪在巴塞羅那古埃爾公園所做的陶瓷鑲嵌細部,這使得他的壁畫設計能從整體的環境意義上來構思,不僅使畫面具有鮮明的視覺效果而且注重與自然和建筑環境的渾然一體(如圖1、2)。米羅設計的壁畫大多是在室外或露天下人來人往的公共場所,因而凡視覺所觸及到的太空、地面、建筑物以及樹木草坪都是考慮的對象。
針對所處的環境,他常常選用太陽、月亮、星星、動物和神話題材,所表現的畫面色彩明快,對比強烈。如鑲嵌在巴黎聯合國科學文教組織本部的露天墻上的環境陶藝“夜”,即為壁畫中的杰作,揮刷出錯綜豐潤的大色塊與粗獷的黑色線條,使畫面明快、強烈而富有張力。畫中的形象沒有做細致的描繪,而仿佛是將直接的原始沖動和創造的激情的心跡,活生生的留在畫面上,使人倍感親切和自然。所以環境陶藝的色彩對比、統一非常重要,我們在環境陶藝色彩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分析對比與統一的關系,從而產生一種既統一,又不過于平淡、沉悶與單調,才能使環境陶藝色彩更富于意境與氣氛。
很多藝術家在環境陶藝作品中運用鮮艷的色彩,這樣不僅豐富了環境陶藝本身表現語言,而且使得環境陶藝從色彩與環境產生對比,從而突出環境陶藝的在環境中的視覺中心地位。如景德鎮西客站南側的環境陶藝《昌江之水》,作品以水滴的造型構成,用藍、白兩種顏色進行裝飾,隨著觀看的角度不同印象會不同。作者巧妙地運用水滴造型,給人活潑、生動的效果,本身就猶如藍天白云般的色彩感覺,使作品與天空色彩遙相呼應,統一和諧,又與周圍建筑景觀色彩形成對比脫穎而出。
色彩是視覺審美中的直觀因素,環境陶藝的色彩是與具體環境空間相對應而產生的,它豐富的釉色質感是在與整體環境色彩的對比統一中脫穎而出的,而陶藝色彩運用的恰當也會對整個空間的色彩氛圍起到烘托效果。不同的環境色彩對每一件環境陶藝作品色調和質感的要求都有不同,作品的色彩與環境既要有對比又要有統一,否則一件環境陶藝作品不是無法從環境中脫穎而出,就是與環境格格不入。因此環境陶藝的色彩與環境既要有對比又要有統一。
環境陶藝自身色彩的對比統一運用所謂環境陶藝自身色彩的對比統一,就是在環境陶藝色彩主色調統一的前提下,進行色彩對比,豐富作品自身的視覺效果。比如:我們在畫畫的時候同樣也要面臨這種問題,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主要的色調,在畫面中大面積的色彩主色調的顏色,但是要讓畫面豐富就要有色彩對比(其中包括冷暖對比、明暗對比、純度對比)。瑞士畫家菲力浦•蘭特希,常用粗陶鑲嵌構成壁畫。他將一些施有不同色釉的凹凸不平、大小不等的塊狀粗陶,有意味的組合鑲嵌在壁畫上,可以使得色彩和質感等方面的強烈而鮮明的對比。畫面上雖無具體的寫實形象,卻顯得大氣磅礴,有一種震懾的力量。環境陶藝自身色彩的對比統一關系,不僅是作品整體視覺的需要,同時也是藝術家表達個人情感的手段。荷蘭芭芭拉•南林在20世紀90年代初創作了許多色彩艷麗的陶藝作品。她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工藝,用沙來給藝術品拋光,同時把先前只用于繪畫藝術中的中性色彩引入陶藝創作中。
從大量的色彩中不斷選出未含雜色的高純度色彩進行創作應用,鮮艷的色彩如鮮紅、橙黃、深藍和絢紫等使她的作品產生出一種未從預料到的夢幻般的效果。她把有序和混亂、堅硬和柔軟、有形和無形都統一到作品中,使作品充滿了強烈的對比。芭芭拉將傳統和創新、東方的絢麗和荷蘭的嚴謹、自由與秩序、對比與統一、理性與情感融合到藝術創作中去(如圖3)。
環境陶藝色彩的視覺效果具有其它材料不可比擬的優勢。掌握好色彩在環境陶藝中的運用原則,有助于設計者準確定位和設計出符合時代以及社會所需要的環境陶藝來。合理的運用色彩,有效的發揮色彩在環境陶藝中的功能特性,不僅可以創造環境的整體形象和氣氛,而且有助于建立起一種人與空間環境融洽的對話關系,使我們的生活空間獲得一種精神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