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子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向瑛 單位: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層次化、模塊化的理論課程體系方案
按照“強化基礎、突出實踐與訓導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方案,理論教學上設計了“三個層次、四個模塊”課程體系。“三個層次”分別是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和專業方向。公共基礎是理論課程的第一個層次,包含《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英語》、《工程數學》、《政治理論》等基礎通識課程,通過對這些課程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基本科學素質,又為學科基礎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科基礎是理論課程的第二個層次,包括了《電路分析》、《低頻電子線路》、《脈沖與數字電路》、《高頻電子線路》、《電磁場理論》、《信號與系統》、《微機原理及應用》、《自動控制原理》、《C語言程序設計》、《單片機技術》等工科電氣信息大類專業所需的學科基礎課程。這些課程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有別于其他工科大類的重要標志,同時又是電氣信息大類內部的公共學科基礎平臺。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既培養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基礎專業素質,又為下一步專業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專業方向課程是理論課程的第三個層次,分為專業限選和專業任選兩個部分。專業限選包含《數字信號處理》、《通信系統原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微機應用系統設計》四門課程,專業任選包含了《傳感器與航空電子測量》、《計算機控制技術》、《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網絡通信》、《FPGA原理及應用》、《DSP原理及應用》、《遙控遙測系統》、《航空電子信息系統》等一系列與專業發展前沿相關的課程。學生在這一層次的學習上,可根據自身情況和目標實現自主定向、學業分流,培養滿足不同社會需求的電子信息工程類專業人才。“四個模塊”是學科基礎與專業課程的四個組成部分,分別是航空電子系統,信息獲取、分析、處理與控制,通信與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等四大模塊。這四個主要模塊從內容上構成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科理論課程體系,為學生實現自主定向、學業分流提供了構架和指導。
以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方案
“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我校多年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承這一模式,通過“五個過程”構成該專業的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五個過程”分別是課程配套實驗、課程設計、開放實驗與課外科技活動、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該專業各主要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都配備有相應的課程實驗,這些配套實驗一方面是為了配合與加強對應理論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意識與素質。每門實驗課程均從驗證性實驗開始,以設計性實驗為核心、用綜合創新性實驗為總結。課程設計、開放實驗與課外科技活動、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則是重點鍛煉學生的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思維能力及嚴謹的工作作風,以最終達到業務能力提高和綜合素質養成的目的。
適合于本專業特色的教材和講義建設方案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教學工作的基本要素和教學改革的物化成果,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根據課程的不同性質,教材建設分三種情況:①對于基礎類課程,擬選用教育部各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審定)教材、21世紀推薦教材、國家級“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②對于與外語聯系密切或前沿性的課程,擬采用引進國外原版教材。③對于航空電子類專業課程和實驗實踐指導書,擬采用自編或與航空單位進行聯合編寫,通過出版的航空電子類教材,以提升本專業教材建設的水平和特色。
適應特色專業建設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
本著“為我所有”和“為我所用”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引進、培養和聘用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師資隊伍人才高地建設。建立“兼職教授”“、雙聘教授”制度,面向航空單位和國內高校聘用具有鮮明航空特色的電子類學科專業建設的帶頭人,繼續加強以學科或專業方向的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核心的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和課程群建設,將最新科研成果服務于教學,同時以在企業或學校進行“傳、幫、帶”的方式,促進校內中青年教師的成長。高校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辦學特色的競爭,只有重視和加強特色專業建設,才能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南昌航空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工專業應在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專業規范的框架基礎上,根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現有的基礎和條件,通過在教學基本條件、師資隊伍、特色教材、課程體系與內容設置等方面的研究與建設,探索具有航空特色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寬口徑、強基礎、具特色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在眾多高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