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劉麗湘 賴德勝 裴秀芳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小學經濟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中小學生對經濟世界的理解、經濟知識的運用以及參與現實經濟生活的能力,內容涉及創業教育、消費理財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商業教育等。其宗旨在于培養我國未來社會的公民對社會經濟現象的分析、判斷、適應能力以及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自覺性和責任感??v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計劃,絕大多數是在小學期間開設經濟學課程的,而在我國恰恰是個例外〔1〕。本文嘗試對當前國內外中小學經濟教育的現狀進行梳理總結,以期在汲取國外先進中小學經濟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審視我國中小學經濟教育的現狀,提出改革我國中小學經濟教育的合理化建議。
一、國內外中小學經濟教育現狀
(一)國外中小學經濟教育現狀
一般來說,市場化程度越高,經濟越發達的國家,開展中小學經濟教育的歷史越長,經驗也越豐富,開展得也就越深入。而這些國家發展中小學經濟教育的目的多在于培養經濟人才,提升公民素質,開展創業教育。Mupier在1991年對60個國家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國家皆已將經濟學融入中小學校的課程內〔2〕。
1.課程設置和教育目標多定位于公民素質與創業教育
普遍被接受的觀點認為:中小學經濟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教導學生如何做選擇或決策,使得他們能夠習得足夠的經濟學知識與推理能力,以便在這一復雜和變動的世界中,終其一生都能做出理性的決策,成為能參與、有責任的公民〔2〕。由于各國的教育制度存在差異,有關中小學經濟教育的做法亦不盡相同,但多將目標定位于公民素質與創業教育。以下以韓國、美國、德國、俄羅斯、我國臺灣等幾個國家和地區中小學經濟教育發展比較好的案例進行分析。
韓國中小學經濟教育于上世紀60年代起步,在上世紀80年代的教材改革中,除在社會課中大幅度增加經濟教育外,對總體目標也做了重新修訂〔3〕: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原理,培養他們對經濟現象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適應能力,增強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提高青少年的經濟素養、經濟意識,做一個具有健全素質的國民〔4〕。而實行地方分權制的美國,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就開設經濟課〔1〕,其有計劃、有組織、有指導地開展中小學經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5〕,在1977年“,經濟教育框架(FTE)”取代“12點建議”成為美國中學經濟學教育中新的綱領性指導文件,提出的發展目標是:掌握基本經濟概念和經濟分析工具,學會如何評判經濟學基本概念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經濟體制包括現實中各種經濟部門的經濟聯系,具備公共方面或是私人方面的有關經濟學知識,了解個體經濟行為和個體經濟行為如何被經濟力量所左右,了解經濟管理目標和有關經濟決策方面的政策措施等〔6〕。德國在中小學經濟教育課程設置上雖然存在著兩種觀點,但就加強經濟教育的目標達成了共識:培養學生成為獨立做出經濟決定、判斷經濟政策、具有經濟意識的公民,為現實的經濟生活做準備〔7〕。
俄羅斯中小學開設經濟課始于1992年,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俄羅斯已經落后了一步,但卻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俄羅斯的中小學還出現了特色學校———經濟學校和經濟學奧林匹克競賽〔8〕,其開設課程的目的是致力于人的不斷發展,使學生掌握新的經濟條件與規律,參加到市場發展的新組織中去,不斷提高人的生存能力。隨后,政府也采取一定的措施并明確責任來推動該計劃的執行,1997年出臺的《普通教育機構的社會—經濟學發展構想》中指出:經濟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每個學生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生活能力和經濟行為能力,教會學生做出正確的經濟抉擇,教會學生理解基本的經濟概念,培養學生的經濟素質和能力〔9〕;而在我國臺灣地區,中小學經濟教育的目標則定位為:使學生習得足夠的經濟學知識與推理能力,在復雜和變動的世界中,無論是對個人的經濟問題或是較廣泛的經濟政策問題,終其一生都能做出理性的決策,成為能參與、有責任感的公民〔2〕。可見,隨著各國經濟發達程度的增強,各國中小學經濟教育愈來愈將目標定位于經濟實踐,定位于公民自主創業與公民素質的提高。
2.課程內容涉及面廣且將經濟實踐與創業教育作為重要的課程內容
仍以上述國家為例,在中小學經濟教育的內容方面,各國普遍將重點放在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市場經濟一般知識的講授上,并緊密結合經濟發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將經濟實踐與創業教育作為主要的內容定位。如:韓國高中經濟教育內容包括高中社會Ⅰ和Ⅱ兩部分。高中社會Ⅰ內容包括: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市場和經濟、國民所得、消費與金融、政府的財政、國際貿易與國際收支、經濟發展與福利。高中社會Ⅱ包括:合理的消費、合理的生產、市場形態和企業活動、雇傭和勞資關系、經濟成長和生活變化、國際問題與合作、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直接將經濟教育的內容指向學生的經濟生活與實踐。美國中學經濟學教育內容主要包括6個方面,涉及經濟學基礎、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經濟質量方法、社會管理目標等,除此之外,美國中學還通過與經濟學相關學科的講述滲透經濟學知識來進一步加強經濟教育〔4〕,講授與設計多從生活實踐出發,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德國中小學經濟教育的主要內容廣泛涉及經濟政策、經濟制度和經濟模式等,也與德國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息息相關,是合格公民所必需的政治經濟食糧。俄羅斯中小學經濟教育在發展初期,對是以培養未來的企業家為主還是講授經濟知識缺乏相應的定位。2001年,在莫斯科,經濟學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小學開設,家長和學生對經濟教育也有極大的熱情,在高年級,經濟教育已完全作為單獨的課程,其內容也有所發展:熟悉常用經濟術語和概念,掌握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和能力,將勞動看做財富的源泉,把學生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在新的經濟條件下不斷完善他們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將學生周圍的經濟現象納入學習的范疇,幫助學生了解經濟結構,制定個人創業規劃,確定職業目標,學習與企業公司的各種知識,將創業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定位〔9〕??梢姡瑥V泛選取與學生現實經濟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作為主要內容,且將內容定位于創業領域是各國經濟教育內容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