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量經濟學論文
作者:劉發(fā)躍 王婭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一、緒論作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目前,許多高校的經管類專業(yè)都將計量經濟學作為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開設[1]。作為一門工具性質的課程,它對于學生學習經濟學其他課程,尤其是以后打算繼續(xù)讀研的學生撰寫經濟學論文顯得非常重要[2]。然而,目前的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過于偏重數學推導、與其他課程的銜接性不強、實踐環(huán)節(jié)不夠等。因此,本文通過向正在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進行的調查問卷,以實證分析的結果來驗證一些假設,同時就探索性實驗教學方法的運用提出自己的對策性建議。
二、需要驗證的假設
假設一:文理科對學習效果的效應存在明顯差異[3]。由于目前大部分學校的經濟類專業(yè)實行文理兼招,文科生在進入經濟學的系統(tǒng)學習后,通常會比較吃力。由于在高等數學、概率統(tǒng)計和線性代數等數學基礎課教學中,并沒有區(qū)分文理科,因而文科生在學習數學先行課程時已經消化不良,后續(xù)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可能會影響其學習的態(tài)度,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假設二:性別對學習效果的效應存在差異。目前不少高校中奇怪的現象是,上課認真聽講的主要是女生,作業(yè)完成最認真的也是女生,最后成績位居前列的絕大部分還是女生,盡管這一現象可能不限于計量經濟學課程。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是,為什么學校里面女生比較努力和優(yōu)秀,但在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女生嶄露頭角的比例要遠遠少于男生,或者反過來問,為什么在大學的學習階段,計量經濟學等課程吸引不了男生的興趣。
假設三:學生的認識水平與實際情況存在差距。目前的經濟學教材現代化程度不夠,用數學模型闡述經濟學理論已經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重要論述方法,但國內的許多計量經濟學教材仍以文字說明為主,偶爾配以圖形或公式夾雜以其間。因此,不少學生學習經濟學的主要方式還是背定理。尤其是在一般本科院校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種情況尤為突出。它的后果便是,學生忽略了經濟學理論中文字、圖形和模型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對理論的闡述與解釋方面,最簡潔的應該是模型,圖形次之,文字是最繁雜且表達最不清楚的?,F實的情況是,學生普遍對數學模型產生畏懼心理,仍把經濟學當作一門文科課程。在這個觀念引導下,學生普遍忽視數學,不愿意在其上花更多精力。對于數學的畏懼在計量經濟學上尤為明顯,不少學生反映聽計量經濟學猶如聽天書,尤其是前面幾章涉及BLUE和經典假設的部分。
假設四:教學內容影響教學效果。目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通常選用國內教材,但國內教材有兩個不足之處。第一,教材內容通常比較陳舊,不能與時俱進。計量經濟學需要很多的模型來舉例,時間的變遷應該伴隨著數據和案例的更新,這一點上與國外差距較大。國外經典教材經常能做到兩三年修訂一版,而國內教材由于考核機制不合理,教材很少會做到及時修訂。第二,重視數理推導,不重視經濟學思維的傳輸或經濟學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4]。實際上對于本科生而言,絕大部分畢業(yè)后會直接工作,而非繼續(xù)讀研深造。因此,應該更加側重的是如何去用它解決問題,以及如何理解其中的經濟學思想。過多的數理推導會大大增加學生的畏懼心理,進而影響其學習推導能力。
假設五:不同的班級影響教學效果。班級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學習氛圍。一般認為,每個班級的學習氛圍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個老師授課,在排除了其他控制變量后,授課效果可能仍然存在差異。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假定其存在差異是合適的。第二,專業(yè)背景。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程度比會計等管理學專業(yè)要高,財務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對于西方經濟學等基礎理論掌握得不夠好,可能會影響教材中很多模型背后的理論含義,最終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專業(yè)背景可能也會產生差異。
三、實證結果
(一)調查和數據說明
本次調查數據來自甘肅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0級財務管理、金融學和經濟學三個班級的調查問卷。具體做法是在課程快結束時在課堂上向學生發(fā)放問卷并當場填寫。發(fā)放問卷193份,收到有效問卷181份,有效問卷率為93.78%。
(二)描述性統(tǒng)計
表1為被調查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中男生僅占33.7%,男女比例約為1:2,這是經管類專業(yè)的普遍情況。文理科學生接近1:1,這是由于在招生計劃中已提前決定。這個比例有利于我們在分析文理科影響時排除無法度量的因素。三個專業(yè)中,財務管理人數最多,金融學次之,經濟學最少。總體來看,除了性別外,班級和文理科的分布比較均衡。表2是一些主要變量的統(tǒng)計結果。首先是教學內容,由于選用的是古扎拉蒂的經濟計量學精要,并且更新版本較快(目前為2010版),因此僅有3.31%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比較陳舊。計量經濟學的課程難度人所共知,因此1.1%的同學認為比較簡單。認為有些難或非常難的學生比例為85.06%,因此如何兼顧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圓滿完成授課任務是一個較難平衡的任務。相比較而言,學生的喜歡程度比較樂觀。很不喜歡或不太喜歡這門課的占16.67%,比較或非常喜歡的占到了78.45%,大致符合正態(tài)分布。通過與學生交流后得知,比較喜歡的原因在于上課時能夠擺脫一些繁瑣的數理推導,從經濟學理論模型入手并輔以大量有趣的國外經典案例,使學生能夠了解學計量經濟學到底有什么用以及理論模型如何應用。
與學生的平時反饋相印證,學生普遍認為上機收獲較大。認為收獲很小或較小的僅占17.67%,37.02%的學生比較或非常喜歡上機實驗。由于EVIEWS軟件已經傻瓜化,對用戶來講處理過程完全是“黑箱操作”,用戶只需知道怎么操作,如何看懂結果就可以熟練運用,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同時在上機實習以后再回看教材上的理論就清晰多了。此外,上機實習后學生掌握了面對數據如何處理并生成結果,從而能夠學會處理一些基本問題。綜合以上幾點評價指標后,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太樂觀在預料之中,認為較好或非常好的僅占2.76%。將近六成的學生認為一般,評價比較負面的占36.46%??梢?,盡管對于如何提高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的討論比較多,也提出了許多教學方法,但成效十分有限。學生普遍對這門課程比較畏懼,心里沒底。即使一些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并最終順利取得不錯考試成績的學生,也對所學內容的體系渾渾噩噩,不知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