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基礎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竇立莉 單位:天津濱海職業學院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3]近年來,計算機應用專業發展緩慢,招生形勢嚴峻,為改善這種現狀,學院作為2011年院級立項課題研究并實踐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建設》,本文為該課題研究成果。
1當前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專業定位不明確
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發展極不穩定,專業調研不及時,不能了解行業現狀和發展動向,造成課程設置陳舊、計算機類的不同專業區別不大、職業方向不明確招生困難。這也就要求我們不斷動態的定位該類專業,突出其專業特點。[2]只有通過開展廣泛而深刻的專業調研、認真分析產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才能處理好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的關系、考生需求與專業設置的關系、長期規劃與短期調整的關系。同時結合地方特點,科學地進行人才預測,動態地進行專業設置,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要。
1.2專業對口率偏低
1999年以來,全國高校特別是本科院校大規模擴大招生,計算機類專業人才需求已接近飽和,同時大量的培訓機構也在不斷的輸出定向型人才,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受到空前的嚴峻考驗。經過多方努力,學院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雖就業率保持穩定,但專業對口率明顯偏低。
1.3教育理念較落后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之本,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特色創新,作為高職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深刻理解這一教育理念。[4]校企合作最終要體現在課程體系如何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上,這是實現學生專業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零距離對接的關鍵環節。[5]沒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我們的學生就不能掌握企業需要的技能、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無法實現就業,也就失去了高職教育的意義。
1.4教師企業工作經驗較少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也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制定和實施,教師實踐技能的高低決定著學生的技能水平。目前絕大部分教師直接來自于學校,沒有企業工作經驗,動手能力差,教學質量低。
1.5學生職業技能不滿足企業需求
學生在校期間所學技能與行業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專業技能不扎實,實戰能力差,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只有依托產業辦專業,把學院引向市場,讓社會參與辦學,廣泛整合社會資源,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不斷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確定職業方向,突出動手能力訓練,才能真正滿足企業需求。
2基于專業核心模塊的動態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職院校不斷更新辦學理念,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術領先的教學體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環境,開發工作崗位實際實訓項目,達到校企資源共享,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思想和理念轉化為行為規范和具體操作,真正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為依托、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原則設計模塊,首先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研究。調研對象主要包括企業、行業專家、在校生、畢業生、兄弟院校、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調研方式主要包括發放調查問卷、座談會、企業深訪、電話調研、參加企業招聘會或聯誼會等,同時更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大量的網上在線調研,分析得到了近年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并據此制定出了專業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按培養能力平臺劃分模塊,不斷建設完善課程體系,提出基于專業核心模塊的動態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是一種擴展的集群式課程體系結構,包括專業核心模塊、公共基礎模塊、專業通用模塊、動態職業模塊。
專業核心模塊:對應職業核心工作崗位,同時對應專業核心技能取證。主要包括平面設計、二三維動畫制作、多媒體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子模塊。對應photoshop、3DsMAX,CorelDraw、Illustrator、Flash、計算機輔助設計、多媒體設計等課程。公共基礎模塊:對應基本職業素質培養,主要包括英語、溝通、表達、寫作、創新、合作、組織、管理等職業素養。對應大學英語、高等數學、應用寫作、演講訓練等課程。專業通用模塊:根據面向與職業核心崗位相關的特定職業崗位群(集群)的多種職業方向,抽取出該職業崗位群(包括職業核心崗位)需要的共同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作為各職業方向的通用部分,設立專業通用模塊?;緦I素質主要指計算機的管理和維護以及基礎編程能力,對應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信息處理技術、辦公設備使用維護、軟件應用、基礎編程語言等課程。動態職業模塊:根據各個職業方向的不同要求,設計出柔性的動態職業模塊,可根據技術變化和市場需求對各職業方向人才的需求情況做出動態修改,每個模塊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對應。主要包括軟件開發、數據庫管理、網站設計、網絡管理等動態職業模塊。每個動態職業模塊又都包含若干個子模塊,每個子模塊又由若干個學習單元或課題組成。每個動態職業模塊對應一個專業輔助技能取證。
3基于專業核心模塊的動態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的特點
3.1突出以市場為主導
職業核心工作崗位對應專業核心模塊,同時又充分考慮到了就業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各個模塊與職業能力平臺相掛鉤。工作崗位分解為工作任務,工作任務對應課程,即根據職業需要的知識技能來確定課程內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體現。
3.2模塊化確定了課程體系的基本結構
模塊化教學是一種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且用在教育教學中的系統化教學方法。模塊式教學(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是國際勞工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先進的培訓模式,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可稱之為“任務模塊”,在我國一般稱之為“模塊式教學法”。[1]
3.3動態性闡明了課程體系適應變化的顯著特征
動態性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核心模塊和動態職業模塊內各個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的變化保持一致,體現出課程設置的動態性;二是根據人才需求和學生就業率的變化情況,可調整選修相應動態職業模塊的學生人數,體現出課程選擇的動態性;三是根據專業招生情況和就業情況動態調整動態職業模塊內專業方向,體現出職業發展方向的動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