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提高音樂素質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通過狹義音樂教育或廣義藝術教育,使受教育者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以更加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發展。可是真正要使音樂素質教育的目的得以實現,還必須在“質量”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具體的目標上有一個明確的對象。也就是應該在幼兒的感性培養和個性培養發展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對音樂教育授課教師來說,最困難的是用創造性的表達方法去平衡藝術感知的發展,在這里指的是對技術和知識的獲取,然后留給幼兒,自由讓他們使用音樂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心聲。
一、如何讓幼兒在音樂中培養自己的感性和個性的發展應有一套使之相應的措施和得力的方法
首先,在音樂素質教育中,把音樂的感性接受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這是針對藝術的特殊性來說的。雖然幼兒在進行音樂的感性接受時,還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理性知識的引導,諸如藝術知識性背景的介紹等等,但是真正能夠觸動、感染、誘發他們進入音樂藝術境界中的,必定是直觀的、直覺的、現實的音樂,惟有通過這個“現實的音樂”,他們才可能在感性上得到滿足,并且產生更進一步的美感,在感覺中把理性的知識與感性融為一體。當我們在沒有設定任何具體前提的情況下進行提問,幼兒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回答,當然這種方式的提問其結果往往是五花八門。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在善于啟發、積極引導,使其在“直觀體驗”中能通過具體的音樂形象來欣賞音樂作品。
其次,通過音樂學習實踐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針對音樂鑒賞的能力,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外部環境的優勢。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很多幼兒學習樂器和對流行音樂愛好的優勢,去進一步實現音樂感性教育的目的,完善音樂感性教育的途徑。學習不同的樂器和對流行音樂的欣賞不僅能夠提高幼兒自身的音樂素質,而且也可以通過他們更加具體和專業化的訓練來增加感性經驗的儲備。并隨著這種感性經驗的不斷積累、不斷純化、不斷提高,使得他們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音樂藝術的實質。總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在實現音樂素質教育的目的和完善途徑的同時,對人的感性知覺和對音樂的全面了解也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最后,在我國的長期教育中,不論是中小學或是高等院校,建立“德智體美”協同并行的整體教育模式,是我們遵循的一項基本法則。雖然這四種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但由于四者之間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差異,因此,有些方面的相對獨立性就很難得到體現,甚至一定意義上說幾乎已經喪失了應有的獨立性。“美育”的內容很多,涉及面也很廣,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不斷的接受不同層面、不同學科、不同類別的知識和信息。要限于接受前沿知識和與自己不同認識的學術觀點。在經歷過一番艱難摸索后,“音樂素質教育”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必須重視的是,我們從事的“音樂素質教育”是否是實質性的?是否有其特殊的存在價值?我們的獨立性是否充分?穩定性是否可靠?以及與“德智體”教育之間的關系是否真正協調?所以,在“德智體美”教育中,任何偏頗某一項是不對的。提出建立“德智體美”協同并行的整體教育模式,其目的就在于:我們中的音樂素質教育,可以為“美育”增加更新更高的要求和目標,并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整個教育過程當中協同并行,從而真正保障“美育”的獨立性。
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心理素質調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能夠熟練掌握教材,靈活自如地駕馭音樂教學活動的藝術手段
音樂教育活動是一項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教師在這項活動中,完全是為了工作的需要而發揮個人潛能,他們希望在活動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有所進步,進而指導自己的工作。因此,我們必須把握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機制和心理規律,才能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使我們的工作行之有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靈活即時反應。教師應及時調整自己授課時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符合課堂氣氛,達到師生一致時,再用自己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有意識地反饋給幼兒。不單是與幼兒在師生關系上產生出較強烈的情感上的共鳴,而更要去啟發、引導,調動起幼兒的主動求知熱情。所以,教師的責任心,對教育的熱愛,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對樂曲的體驗,對表達能力的應用,對駕馭音樂教學的心理情況的把握等等,統統表現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上。
如今,音樂素質教育的提出和實施,已經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十分良好的前景,從事音樂素質教育的人們,把腦子動起來,把手動起來,把眼光放遠一點,把心胸放開闊一點,為培養更多更好的新世紀價值規律,為音樂的發展,為民族的興旺,為教育的廣闊前途,建立起真正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