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一種,音樂教育的核心功能是美育。然而,現如今的家長將器樂學習的價值定位在學習了多少知識技能,對孩子的升學是否有益處。也有不少教師,無論出于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往往將學生在比賽中得獎或獲取考級證書的數量作為教學成果的評判標準。這是一種功利性的追求,偏離了美育教育的初衷。器樂演奏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嫻熟的演奏技巧僅為完美演奏提供技術保證,是完成樂曲音樂表現的技術性基礎,而審美情感的培養才是器樂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器樂演奏藝術美的本源
器樂演奏藝術是演奏者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的產物,實際上體現了一部作品的創作從精神表現向物質表現轉化的一個邏輯繼續。從美學意義上看,器樂演奏藝術是一種創作活動,是一種受審美經驗支配的創造性勞動。作曲家的創作只是一種精神表現,只有通過演奏者的實踐才能使它轉變為感官可以體察到的物質性的、實在的表現。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演奏者的任務并不是模仿或復制,是一個從創作者的聽覺表象到物質再到演奏者心中的聽覺表象再到物質的過程。演奏者在發出每一個音之前總是在自己的心中已經出現這個音的表象。他所認定的表象正是審美判斷的結果。音樂表演是音樂創作的繼續,演奏者總是想把自己認為最理想的聲音彈奏出來,是一項內在聽覺與外在聽覺相結合的審美活動。
二、器樂表演回歸美的本源對“教”與“學”的要求
(一)兼顧器樂表演的真實性原則和創造性審美體驗
音樂表現應該具有真實性,但同時它也給演奏者留有充足的創造余地。教師在授課時要充分尊重作曲家原有的創作樂思和時代背景,同時也要認識到器樂表演既不能脫離真實性也不能失去創造性,它的藝術性只能體現在兩者的統一之中。也就是說,不能用巴洛克時期精致的內部結構、多聲部的線條、延綿不絕的音響效果來評價既講究內部結構的邏輯關系又注重主調創作技法的古典主義風格作品;也不能將極有張力的、情緒表現夸張的19世紀浪漫主義風格移植于20世紀現代派音樂中。對于演奏者來說,要真實地反映出這部作品的特征,必須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根據作品的時代風格來處理樂曲的演奏。教師也應在演奏或范奏中注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只有教學雙方都把音樂審美情感的培養與器樂學習密切結合起來,并把培養音樂審美情感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質量和演奏水平才能夠盡快得到提高。作為音樂表演的學習者,端正學習態度似乎更重要。首先要明確“學習的愿望”“、為什么學”“、怎樣學”以及“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們期許家長也要擯棄盲從、功利的心理,讓孩子真正用心去感受音樂,從而接受器樂演奏藝術的審美體驗,使音樂成為人生美好的精神體驗,通過體驗,實踐和感受音樂,讓好的音樂去激發孩子們的內心追求。如何發揮學生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早已成為音樂教育和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怎樣使學生的學習本身包含著追尋、試探、實驗和創造的因素,需要“在盲從地依附不適當的標記和那種過于自由地偏離作曲家明顯意圖之間,尋找一種巧妙的平衡”①。
(二)器樂演奏達到審美追求所需的技巧和樂感安排
學習器樂演奏,掌握技巧固然十分重要,但只有把技巧訓練與音樂演奏中的直覺或樂感密切結合,才能使器樂演奏產生質的飛躍。技巧是音樂演奏家的首要條件,沒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演奏。但技巧絕非僅僅是我們一般理解的純粹的手指動作或氣息控制。技巧的另一部分來自心理因素,假如沒有心理上的技能,無論怎樣做生理上的訓練也不可能達到真正高超的技術水準。所以技巧訓練是一種受美感心理支配的藝術活動。蘭帕爾曾經告訴學生“:演奏練習曲一定要把它當作藝術享受。所謂藝術享受,即獲得審美上的滿足。”蘭帕爾的忠告,意在強調練習技巧必須與審美結合起來,而這一點正是技巧訓練的關鍵。
要獲得富有歌唱性的演奏,要讓學生在演奏時養成內心歌唱的習慣。培養學生對節奏與節拍的敏銳感受,避免形成缺乏節拍節奏感的不良演奏習慣,應注意音樂進行中的樂句和音樂語氣,準確、完美地表達音樂作品的內涵。技法中如缺乏統一性和顆粒感,將直接影響樂曲的演奏質量。因此,從器樂技法的基礎練習開始,就應注意節拍的律動性、旋律進行中音與音之間的遞進、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音的連接等。所謂遞進,是指音樂進行中樂句的完整性和連貫性。音與音之間的遞進和連接,要符合音樂語氣的要求,表現一種音樂語氣,貫穿一種音樂審美意識,形成旋律的起伏感,把技能練習、樂曲的演奏與樂句的劃分結合起來,感性與理性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時,使演奏的樂曲富有語氣感,進而培養自身的樂感。音樂藝術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是人的內在精神的體現,它是人的感情世界的外現。在學習器樂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要在音樂進行時感受旋律的起伏跌宕,體驗音樂的內在美。學生必須使作品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每個音必須在他身上喚起一種真正充滿藝術使命感的音樂意識”,②而并非僅僅通識譜面上的音符。這種充滿藝術使命感的音樂意識和整體感覺正是音樂表演中的樂感或直覺。直覺在音樂表演中往往是無意識的,它告訴人們如何把音樂連成一個整體,如何處理強弱、快慢,如何延長一個音,延長多久。音樂表演中的直覺并非天生具備,而是來自演奏者長期積累的藝術修養和生活體驗。
三、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審美鑒賞
在接受音樂的過程中是否能進行審美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大課題和艱巨任務。能動性與勤奮是前提,首先要聆聽大量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唱、奏等親身實踐中去領會和取得音樂樂趣,漸漸地喜愛上音樂。格調的培養和引導,對學生的音樂學習尤為重要。孩子們受同年齡群的影響較大,會對他的音樂審美傾向起一定作用,必須通過聆聽大量的高品質音樂,日積月累地進行熏陶和感化。音樂教師本人必須是音樂的熱愛者和高品位的塑造者,否則只能推波助瀾地使學校的音樂教學庸俗化。音樂是一門感性的藝術,不從人的內心出發,音樂只能淪為技藝和知識。系統的器樂教學應當不僅教會學生掌握音樂“語言”的規律及其審美,同時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能通過音樂思維本身去對待音樂、從事音樂和理解音樂。教師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音樂體驗,不斷增強其對音色以及音響特征的鑒別能力,積累對音樂音響的感性認識,并使之能夠運用豐富的感性經驗去指導演奏,進而達到培養音樂審美情感、提高音樂審美情趣和品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