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技術推廣要堅持遵循先試驗后示范,再推廣的原則
一般正式的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都是經過多地點、多年份的試驗、示范后進行推廣的。但有時也有從試驗直接走向推廣的,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推廣技術較為簡單、推廣風險比較小,適應推廣范圍比較小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也未嘗不可,但不宜經常采用。現舉一例,天祝縣東坪鄉是天祝縣南部的一個鄉,人口6000,耕地1.4萬畝,均為山旱地,也積極參與甘肅省推廣的“全膜壟作馬鈴薯推廣項目”,當年覆膜種植超過4000畝,而這個鄉下轄4個行政村,常年馬鈴薯播種面積是8000~1萬畝的水平。這個項目在全省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在天祝縣也有5萬畝以上的馬鈴薯覆膜種植,而天祝縣馬鈴薯常年播種面積是8萬~10萬畝。同樣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在東坪鄉覆膜種植馬鈴薯在收獲后發現,覆膜馬鈴薯相對露天馬鈴薯,也就是不覆膜的馬鈴薯幾乎沒有增產,這讓人難以理解,當地農戶也不認可這項推廣技術。究其原因認為這是東坪鄉特殊的自然環境造成的。馬鈴薯全膜壟側栽培技術其主要特點是通過膜下種植,達到保水增溫的作用,使馬鈴薯生長快,生長好,從而達到高產的這樣一個目的。而東坪鄉為什么就不能呢?當年農技人員在該鄉扎帳村的一塊地里,簡單做了對比試驗:在同一塊地里讓種植戶一半覆膜種植,另一半不覆膜種植,其他條件全部一致,收獲后發現,無覆膜種植的產量是2400kg/畝,覆膜種植的產量是2000kg/畝,產量差距20%左右。原因分析是:
1)東坪鄉地方較熱,是天祝縣的“熱地方”,平均氣溫高于全縣3℃左右,土壤疏松,種植馬鈴薯的墑情一般靠秋冬季降水,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光、熱、水條件已基本滿足馬鈴薯生長。但覆膜后,地溫升高快,膜下溫度過高,因為基礎溫度已與馬鈴薯所需溫度吻合,溫度過高便會影響馬鈴薯的正常生長(尤其是氣溫超過28℃后,馬鈴薯就出現生長不良或停止生長)。
2)覆膜后,土壤通透性降低,秋季降雨時,水分不能充分滲透到馬鈴薯塊莖生長壟體內部,從而使產量受到影響。鑒于以上情況,鄉黨委政府認真研究后向縣里作了匯報,后經縣里同意,不再向東坪鄉下達“馬鈴薯全膜壟側栽培技術推廣項目”的任務指標,依舊沿用當地傳統的種植方法,并鼓勵探索新方法。從這一例證可以看出,推廣任何一項新技術,都應堅持試驗、示范、推廣三個步驟;同時每項技術不一定在所有地區都適應或適合,也應避免“一刀切”的推廣方式,必須堅持因地制宜;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的推廣同樣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農技推廣人員主觀努力和精心指導,更需要廣大農戶密切配合,才能有效發揮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二、良好的技術服務與規范的推廣原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服務效果
1)良好的技術服務需要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樹立全心全意為“三農”服務的宗旨,同時需要各級農技人員具備自身過硬的業務素質,這就需要農技人員不斷加強政治學習、業務學習,參加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技能,以滿足不斷發展的農業經濟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的需求。
2)規范的推廣原理主要是建立健全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良好的運行機制,尤其是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基層農技人員的積極性非常重要,如何挖掘基層推廣人員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也值得各級推廣機構重視。他們重視農業推廣項目轉化為效益的細節,在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中,他們是生力軍,是農業推廣工作成功的關鍵所在。
作者:李鐸 單位:甘肅省天祝縣馬鈴薯原種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