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國文學論文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的三部關于海洋的作品———《海風下》(Under the Sea Wind)、《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和《海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Sea)被譽為美國20世紀自然文學的經典。《海風下》是卡森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卡森最喜愛的作品,“優美的文字讓人仿如在閱讀一本小說,而事實上,作者運用科學的方法精確地描述了海洋及其生物的生活。”(Lear:104)它引領讀者認識了海洋和它所孕育的生命,體驗了海洋生物的感受。十年之后,卡森的第二部以海洋為中心的作品《我們周圍的海洋》出版了,該書被評論家認為是描寫海洋生態最杰出的文學作品,榮獲了當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和以博物學家巴勒斯命名的約翰•巴勒斯獎章。卡森以其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生物學知識、細膩生動的文筆向讀者展示了各種饒富趣味的海洋奇景,包括海洋的誕生、海洋的生態環境、奇妙的洋流與潮汐、早期人類探索神秘的海洋等等,讓讀者領略了海洋的神奇和美麗。第三部關于海洋的作品《海的邊緣》則為讀者揭開了一個又一個關于海洋的奧秘。“海洋三部曲”刻畫了神奇而又充滿魅力的自然,揭露了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行為,增強了讀者的環境保護意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卡森及其文學作品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重要意義,學者們紛紛撰文評價卡森的成就,探討其作品的內涵,但是這方面的話題僅僅停留在對《寂靜的春天》這部作品的探討上,這不利于對卡森的成就和造詣作出全面的評價和判斷,也不利于我國的文學批評研究的發展。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家梅勒(Mary Mellor)曾指出,“雖然卡森不曾明確地表明她使用了女性主義或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但是她對帶給自然界危害的科學的批判,拉開了后來的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序幕。”(15)在筆者看來,卡森雖然沒有被明確劃歸為生態女性主義作家之列,但是她的作品體現出了強烈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因此,本文以此為題,通過對海洋三部曲所展示的神秘莫測而又和諧美麗的海洋圖景的探討,深入發掘其中蘊含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揭示海洋三部曲對人類看待自然以及反思人類與自然之關系的深刻影響。
一
盡管生態女性主義對二元論的起源和產生的歷史時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生態女性主義者一致認為,自然界遭受破壞的根源源于西方社會的二元論等級制。二元論等級制觀念認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模式,這種觀點致使人類把自身視為外在于自然的事物,由此導致人類毫無節制地開采和掠奪自然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的出現。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家普魯姆德(ValPlumood)指出:“二元論的劃分不是中性的也不是隨意的,而是由具有鮮明對比的概念構成的。它由統治的和屈從的兩組概念構成,形成了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關系。”(31)在西方文化中,一些主要的二元論概念有:人類/自然(非人類)、男性/女性、理性/情感、中心/邊緣等,其中與男性氣質有關的概念被二元論等級制的意識建構成優越的、高等的,與之相反,和女性氣質相關的概念被認為是低劣的、下等的,“兩者被認為不具有任何類似的屬性,從而不可能出現任何重疊、相似性或者延續性。”(33)要打破二元論,就意味著要重建二元論概念的相互的關系,承認彼此相互依賴的關系,重新評價被貶低的一方。
在海洋三部曲之一的《海的邊緣》中,卡森用細膩的筆觸詳細描述了一種叫“天使蛤”的生物。它們“細致而脆弱”,但卻能“穿透泥灰或堅硬的土層”,“是力量最強的鉆孔蛤”。(1955:18)“細致”和“脆弱”通常用來表征女性的性格特征,卡森把它與形容男性特征的詞匯“力量”、“堅硬”并置在一起,用來描述同一個事物,以此暗示讀者,看似截然不同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之間并不存在不可抹殺的界限,貌似對立的概念之間的關系并非是相互排斥、彼此對立的。運用這種方法,卡森挑戰了二元論等級制的社會文化觀念,顛覆了建構男性和女性的身份特征的二元對立的概念。不僅如此,通過對海洋及其生物的描繪,海洋三部曲把自然生態網絡中眾多二元論的關系———抽象與具體、中心與邊緣、存在與消亡等一一呈現出來,提醒讀者,傳統的二元對立的概念之間的界線會逐漸模糊乃至消失,與之相似,二元論思維模式也終會逐漸消失。
此外,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海洋三部曲中,卡森對“邊緣”的位置特別感興趣,諸如海岸、河邊等邊緣地帶,而《海的邊緣》這本書的名字更是直接體現了這一點。在《海的邊緣》中,卡森對海洋周邊的景象給予了濃墨重彩的描述。在她的筆下,海的邊緣棲居著大量的生物,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入侵者,這是一塊既充滿了無窮的生機和活力,同時又變幻莫測的邊緣地帶。但是位置的“邊緣”不等于作用的邊緣,海岸、河邊、水面這些邊緣的位置是生物誕生的原初之地,它們對生物的產生和繁衍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生物的誕生與繁殖是沿著海岸、河邊或在沼澤中開始的,而且是在水的表面。”(1989:54)通過對這些邊緣位置的描寫,卡森向讀者灌輸了這樣一種觀念———在自然生態網絡中,“邊緣”與“中心”是不斷變化、可以相互轉換的,“邊緣”不一定始終是邊緣,就像背景也有可能轉變為前景。在她看來,“海的邊緣”是一個具有雙重性質的地方,正是這種“雙重性質”模糊了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界線,“今天沉入海洋的陸地較多,明天則較少,海的邊緣永遠是一條捉摸不定難以描繪的界線”。(1)在夜晚,“水和沙都是鍍了銀的鐵色,海洋與陸地的界線已難以分辨了”。(1996:3)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已逐漸意識到,二元對立的概念和事物之間的界線不是堅不可摧、不可抹殺的,差異的表象之下往往暗含著和諧與相似。
仔細讀來,卡森對二元論等級制的批判和消解,不僅是通過對有著差異和區別的現象和事物的觀察和描述體現出來,而且還以一種智慧的、生態的世界觀的方式體現出來。在她看來,具有差異和區別的事物之間并非是截然對立或完全相反的關系,人類不應簡單地對事物進行等級劃分,把某些特征、區域簡單劃歸為“劣等的、不值得注意”的等級。卡森在海洋三部曲中描畫了一個整體的生態圈,她的描寫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非二元論的和諧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