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言文化
一、農業遺產與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不可分割之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時期與人類農事活動密切相關的重要物質(tangible)與非物質(intangible)遺存的綜合體系。它大致包括農業遺址、農業物種、農業工程、農業景觀、農業聚落、農業技術、農業工具、農業文獻、農業特產、農業民俗文化等10個方面。[1]
農業文化遺產(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實際上最先源自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啟動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項目。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2]
苑利從廣義與狹義兩個角度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了界定:狹義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保存至今的農耕生產經驗;廣義農業文化遺產則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保存至今的各種農業生產經驗和農業生活經驗。[3]
韓燕平、劉建平在對與農業遺產相關的幾個概念進行辨析后認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全球農業遺產都是對聯合國糧農組織所提出的概念———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的翻譯,不同學者譯法不一而已。農業文化遺產是與農業相關的世界文化遺產或文化景觀遺產。由于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在概念上又等于世界文化遺產,所以,農業文化遺產與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而他們提出,農業遺產由農業文化遺存組成,這些遺存擁有歷史的、社會的、生態環境平衡的或科學研究上的價值。這些遺存由與農業相關的遺址、農業制度、耕種方法與技術以及民俗文化組成。同時,與農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農民住宅、古村落、宗教活動地等)也應該包含在農業遺產的范疇之內。農業遺產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物質實體,包括農作物遺存、生產工具遺存、水利灌溉工程遺址、田地遺址、特色農業等一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物質實體,以及由物質實體形成的特色景觀;二是非物質遺產,包括歷代耕種制度、土地制度、耕種方法與技術的演進、歷代農業的產值、產量、規模以及農民的生活狀況、農業民俗等。[4]
目前,學界尚未提出紅色農業文化遺產的命題。紅色文化遺產,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時所形成的一批特殊革命文化資源。[5]實際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農業生態系統的再造與整理方面,同樣留存下來大量具有樣本和示范價值的農業景觀和農業系統,包括各類農田開發系統、水土保持系統、農田水利系統以及抗旱節水系統等,同樣是極為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延安南泥灣,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著稱的山東省臨沂市臨港經濟開發區(原屬莒南縣)厲家寨,被譽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河南省林縣紅旗渠,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承載“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的北大荒等典型個案,均可稱為紅色農業文化遺產的典型樣本。這些紅色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物質載體,承載著彌足珍貴和歷久彌新的紅色精神,對其進行保護性開發和適應性管理,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傳承價值。
本文以山東省厲家寨農業文化遺產為個案,就厲家寨農業文化遺產的地理區位、生態結構及其重建、農業文化、紅色人文精神進行探討,希冀對厲家寨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有所助益。二、厲家寨農業文化遺產的基本內涵厲家寨農業文化遺產是1950—1970年代集體化與合作化時代背景下,中國鄉村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產物。它是新中國集體化和合作化農業的縮影,是厲家寨人民戰天斗地、治山治水、劈山改嶺、改造自然、再造農業生態系統的歷史再現。各類農田水利工程遺址遺跡、農業建設景觀、農田水利系統構成了厲家寨農業文化的物質遺存。厲家寨農業文化遺產首先體現為厲家寨人民依靠集體力量與集體智慧,創造出一個新的改造山區農業、治理水土流失、保持農業高產的區域農業生態系統。愚公移山式的英雄事跡、戰天斗地的英雄精神、厲家寨個案的轟動與效仿效應,則構成厲家寨農業文化的非物質遺存。“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時代精神,是厲家寨農業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紅色精神資源。
(一)厲家寨農業文化遺產首先體現為農業工程景觀與相對完整獨立的農業生態系統
厲家寨村在1948—1955年間經歷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高級社的系列變遷。1955年12月,全鄉13處初級社合并成大山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厲家寨人民依靠集體化和合作化的力量,實現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再造。合作化之前的厲家寨村位于三山、五嶺、兩河之間,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鄉村流域單元。這里地處臨沂市東部丘陵地帶,自然條件惡劣,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瘠薄零星,三山環繞,五嶺起伏。“這個地方的特點就是禿山禿嶺多,溝壑縱橫,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把土地破壞得千瘡百孔,支離破碎。”[6]當地民謠謂:“三天不下雨是小旱,五天不下雨是大旱,連下幾天雨到處泛濫,連旱幾天找不到水源。”“窮山惡水種地難,又怕澇又怕旱,十年就得九年歉。”這些都形象地再現了當地農業生態環境之惡劣。全社6500多畝可耕地,被許多山嶺、河溝分割得零零碎碎,其中5400多畝是傾斜不平的梯田,90%的是土層瘠薄的土石渣子地,糧食畝產平均不過100斤。窮山惡水、支離破碎的土地嚴重制約了厲家寨人民的生產與生活。為改變這種狀況,厲家寨人民治山改水,依靠集體力量,完全改變了厲家寨區域農業生態系統。
1952年起,厲家寨人首先在互助組的帶動下,通過深翻整地以求糧食增產,將零碎地塊整成大塊耕地。在深翻整地、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厲家寨人還創造了閘山溝、修水庫、建梯田與植樹造林相互結合的山區防洪、蓄水、保土的水土保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