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白癜風中醫稱為“白癜”、“白駁”、“白駁風”。其發病機理[2]為風濕襲表,肝氣郁結,肝腎不足,氣血不足,氣滯血瘀最終結果是氣血失和肌膚失養引發白癜風。
關鍵詞: 白癜風,增色內服方, 十全增色搽劑, 療效,中醫臨床研究
本文選自《中醫臨床研究》傳承和弘揚我國民族中醫藥傳統,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框架,面向臨床,面向普及實用,匯總中醫臨床經驗,報道國內外中醫臨床研究成果,促進中醫臨床學術交流,為中醫現代化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學術研究平臺,充分利用廣泛的專家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科學化組織和出版醫藥衛生知識和相關信息,為醫藥衛生行業和醫藥衛生工作者提供交流與探索的園地,成為具有現實性和實用性的知識平臺。
引言
觀察中藥內服聯合外搽治療白癜風的療效。方法 治療組采用增色內服方黃芪30g,丹參20g,菟絲子20g,白芷12g,防風12g,當歸12g,旱蓮草15g,烏梅15g,川芎12g,刺蒺藜15g,補骨脂15g,甘草6g,水煎內服,1日1劑或2日1劑,分3次服,用十全增色搽劑外搽患處,1日4次,連續用藥3個月判定療效。對照組用鹵米松乳膏外搽患處,早晚各1次,連續用藥2周停藥1周,治療3個月判定療效。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68.63%,對照組29.79%。結論 中藥內服聯合十全增色搽劑療效高于鹵米松乳膏組,不良反少,值得推廣應用。
白癜風是局部黑色素破壞引起的后天性色素脫失的皮膚病,易診斷,難治療。我科2007年2月-20010年6月用中藥內服聯合使用醫院制劑十全增色搽劑治療白癜風51例,取得一定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病例選擇 全部病例均來自門診,診斷均符合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會色素性皮膚病學組制訂的診斷標準[1]年齡10以上歲者。其中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高血壓、糖尿病、白內障以及光敏性疾病患者不入選。
1.2 一般資料 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2組,完成治療98例,其中治療組51例,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齡10歲-56歲,平均27.5歲,病程2月-10年,平均3.5年。對照組47例,男性22例,女性25例,年齡10歲-56歲,平均26.5歲,病程2月-12年,平均3.8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分型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51例,用增色內服方:黃芪30g,丹參20g,菟絲子20g,白芷12g,防風12g,當歸12g,旱蓮草15g,烏梅15g,川芎12g,刺蒺藜15g,補骨脂15g,甘草6g,水煎內服,1日1劑或2日1劑,分3次服。
加減變化:風濕襲表加荊芥、細辛、白癬皮;肝氣郁結加柴胡、白芍、香附;肝腎不足加熟地、制首烏、枸杞;氣滯血瘀加桃仁、紅花、雞血藤;氣血不足重用黃芪、加黨參。外用醫院制劑十全增色搽劑(批準文號川藥制字z20080565)主要組方獨活、補骨脂、紫草、硫磺、雄黃、當歸、肉桂、紅花、乙醇浸泡,外搽患處,1日4次。對照組47例,用鹵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香港澳美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均勻薄薄地涂于患處,早晚各1次,連續使用2周后停藥1周,共治療3個月。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方法治療。
1.4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為皮損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為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原有皮損面積≥50%;有效為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10-49%;無效為白斑無色素再生。有效率以痊愈率加顯效計。
1.5 統計方法 以X2檢驗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兩組間臨床療效比較 如表1所示,治療組總有效率68.63%,對照組29.79%。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3.24,p<0.0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3例,對照組有2例,皮損處出現水腫性紅斑伴輕度瘙癢,經及時減量或停藥,上述不良反應很快消失,不影響繼續治療。
3 討論 白癜風中醫稱為“白癜”、“白駁”、“白駁風”。其發病機理[2]為風濕襲表,肝氣郁結,肝腎不足,氣血不足,氣滯血瘀最終結果是氣血失和肌膚失養引發白癜風。在治療上為祛風除濕,行氣活血,調補肝腎,補氣養血。增色內服方中用補骨脂、菟絲子、旱蓮草、烏梅、補益肝腎,可增加黑素細胞對黑色素的合成;丹參、川芎、當歸養血活血改善微循環的作用以促使黑素細胞增生;白芷、防風、刺蒺藜祛風除濕;黃芪、當歸補益氣血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使紊亂的皮膚免疫狀態恢復正常。外用十全增色搽劑具有補腎助陽增強了皮損局部光敏作用,促進了色素合成??偨Y觀察結果,中藥內服外搽,提高了有效率和痊愈率,通過對比觀察,治療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S].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3(1):65.
[2] 喬樹芳.白癜風中醫發病機制和治療研究新進展[J].皮膚病與性病雜志,2009,31(3):2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