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新加坡龍獅運動的發展歷程及經驗進行梳理和分析,為中華龍獅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中國龍獅后備人才培養和龍獅運動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方法: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研、訪談等研究方法對新加坡龍獅運動起源、傳承方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競技水平、發展經驗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與分析: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共存的國家,龍獅文化民族認同度高,龍獅運動傳承方式主要以師徒制和社團制為主,龍獅運動競賽體制與運行機制靈活,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個體參與融合運行。結論與建議:新加坡龍獅運動注重政府支持,學校、協會、社團、企業參與多元化發展;龍獅運動發展應深化龍獅文化內涵的重新定位,優化龍獅運動后備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政府引導、企業支持、協會組織、俱樂部運營政策,促進龍獅運動產業市場化發展,進一步拓展中華龍獅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本文源自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11):1-3+6.《體育科技文獻通報》(月刊)創刊于1993年,是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主辦,是國內目前唯一的綜合性體育科技文獻匯編。旨在多層次、多角度介紹國內外有關體育管理、科學訓練、科學健身、體育教育以及體育產業等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舞龍舞獅是中國傳承2000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長期以來有著“龍舞盛世,獅舞和諧”的愿景。舞龍舞獅成為海外華人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也是中國移民傳到南洋群島的民間藝術。中華龍獅寓意吉祥、進取的文化內涵,體現團結協作、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與認同,龍獅運動在新加坡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舞龍舞獅成為新加坡華人對家國最為厚重的文化記憶,并隨著華人社區的發展,成為社區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文化符號[1]。基于此,2017年10月在參加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成立50周年年會期間進行實地調研,對新加坡龍獅協會、俱樂部、社團、高校、中小學等龍獅運動教學場館進行了考察并咨詢了相關專家學者,了解新加坡的歷史背景、習俗文化、龍獅運動發展概況,為中華龍獅文化國際化傳播提供理論參考。
1、新加坡歷史文化背景及龍獅運動起源
新加坡共和國(RepublicofSingapore)于1965年12月22日成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種宗教信仰的移民國家,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為三大主要民族,另有約1.4%的其他少數民族,新加坡華人約占74.2%。新加坡常用語言文字是英文和中文,正式公函一般使用英文。新加坡的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廣東、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中華傳統節日農歷新年、清明節,傳統藝術景泰藍、瓷器、書法,傳統風水學說等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獨特的生活形態。
中華龍獅文化于20世紀初由華人傳入新加坡。舞龍于1927年由中國福州木幫公會傳入新加坡,南獅較舞龍更早,以佛山獅最先傳到南洋,鶴山獅、客家獅、海南獅、福建青獅等次之。20世紀30年代初北獅傳入新加坡,舞龍舞獅后來由新加坡傳入馬來西亞、泰國等其他東盟國家,逐漸發展成為東盟各國民間喜慶活動的一種重要表演形式。
2、新加坡龍獅運動傳承方式
2.1 師徒制
龍獅運動剛傳入新加坡時,基本上都是以師徒制形式傳授龍獅基本技術和套路,師徒制傳授一般要舉行正式的拜祖師、上香、行禮等隆重的拜師儀式。龍獅隊員從小經過長期系統的學習與訓練,16-17歲達到較高水平。新加坡傳授的獅一般都是中國南方的獅和北方的獅,簡稱南獅和北獅,南獅又名“醒獅”,南獅的高難度動作較多,含有更深的武術功底,體現騰、躍、扎、撲的協調性,北獅嬌憨可愛,表演動作嬉戲玩耍內容較多。傳統南獅起源于中國廣東,北獅起源于中國北方。新加坡傳授的龍主要有布龍、燈龍、焰火龍、夜光龍等。
舞龍舞獅在老一輩龍獅藝人技藝傳承的基礎上,依據龍獅的神態融入了武術、雜技動作,將龍獅演繹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表演動作體系。獅子下山、獅子搏兔、雙獅奪珠等融入了傳統民俗文化,表演寓意深刻,南獅踩梅花樁、北獅爬梅花桌融入了中國廣東南海、長江以北的傳統民俗文化。
龍獅運動在新加坡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龍獅傳承人,他們為龍獅運動推廣起到重大作用[2]。新加坡世界沙坪(呂派)獅藝總會創辦人陳紹萁先生以“道德仁義、忠義誠信”為宗旨,學習與傳承龍獅60多年,創辦的30多個龍獅團隊分布在中國、美國、法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印尼、澳洲、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親自傳授的學徒遍布世界各地。
2.2 社團制
隨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新加坡參與龍獅運動的群體逐漸增加,師徒制難以滿足龍獅文化傳授的需求,以集體傳授的形式不斷普及,龍獅協會、龍獅體育會、龍獅團隊等各種形式的社團傳授逐漸成為新加坡龍獅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
3、新加坡龍獅運動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3.1 協會管理制
新加坡全國各類龍獅協會和團隊300多個,協會組織舉辦的各類龍獅競賽表演活動頗多。依據賽事級別分為:區級賽、全國賽、國際賽。競賽類型有錦標賽、爭霸賽、邀請賽、友誼賽。除國際和全國龍獅錦標賽是定期舉行以外,其他龍獅競賽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化。大型龍獅競賽表演項目主要有舞龍、南獅、北獅,包括南獅自選套路、南獅規定套路、南獅傳統套路、競速南獅、障礙南獅、南獅高樁、北獅規定套路、北獅自選套路、競速北獅、障礙北獅、舞龍自選套路、舞龍規定套路、夜光龍、競速舞龍、障礙舞龍等。為了龍獅運動協會團體的統一管理,1967年成立了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設置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競賽管理機制。
3.2 競賽審核制
新加坡國內國際大型賽事逐漸增多,參與群體多元化,有來自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群體越來越多,不同文化之間差異性縮小,融合度提升。龍獅文化不僅得到各民族的一致認同,而且參與的群體團結和諧,各類不同層次的比賽成為常態化,企業、協會、團隊之間的合作多樣化。新加坡全國性、國際性龍獅賽事需要得到全國武術龍獅總會的審批,其他區級比賽需相應管理級別龍獅協會審批。
3.3 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個體參與融合運行
新加坡龍獅運動發展得到了政府各部門的大力支持與指導,龍獅賽事與表演秩序井然。大型龍獅賽事有政府市長甚至國家最高領導人總統出席參與開幕式并講話,較大提升了賽事的規格和影響力。新加坡龍獅團隊和基層協會的辦公場所、訓練場館器材、競賽活動經費主要來源于企業和個體老板的投資與贊助。龍獅團隊的管理采用協會或教練員負責制,教練員既擔任運動隊的訓練管理,又參與協會的運營管理。龍獅運動隊教練員和運動員一般都是利用業余時間或節假日按計劃方案進行系統訓練,訓練不計報酬,每個人自愿且習慣于認真遵守執行相關規章制度。新加坡新年節慶和開業慶典龍獅表演獲得的收入一般都用于器材添置與維護及比賽活動開支。
1986年開始有全國競技龍錦標賽、全國夜光龍錦標賽,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自1995年就與義安城聯合舉辦“義安城全國舞獅錦標賽”,一年一度的全國龍獅錦標賽獲得新加坡旅游局的鼎力支持和義安城的全面贊助。1998年開始,自選高樁項目冠軍能得到“義安城獅王之王杯”一座,若該隊連續3年保持冠軍,則獎杯可以永久保留。2005年新加坡全國武術龍獅總會在中華傳統獅的基礎上設計了“新加坡獅”,并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生主持“點睛”儀式。2005年1月舉辦的“328頭舞獅大匯演”締造了世界紀錄,2005年3月舉辦“40祥龍大匯演”盛況空前,2005年8月舉辦“40祥龍大匯演”譜入健力士世界紀錄。
4、新加坡龍獅運動競技水平
新加坡舉辦和參與國際龍獅競賽成為一種常態化,每年參與各類國際龍獅競賽的隊次近千次。國際龍獅邀請賽成為新加坡一種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由新加坡牽頭舉行的東盟國家地區龍獅邀請賽、爭霸賽較多,通過龍獅比賽加強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提高龍獅運動技術水平,進一步深化了國家之間友誼與合作。
新加坡龍獅表演和競賽氛圍具有鮮明的特色,龍獅運動競賽水平處于較高層次。新加坡的夜光龍獨樹一幟,傳統南獅項目技術精湛,多次在世界大賽中奪冠。2017年9月23-24日,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在中國上海舉行了第6屆世界龍獅錦標賽,來自中國、新加坡、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35支龍獅精英隊伍參加了舞龍、南獅、北獅14個單項比賽。比賽分為亞洲地區和非亞洲地區,參賽隊員大部分由高校學生團隊和民間社團隊伍組成,從參賽隊伍情況看,東盟國家參與舞龍舞獅表演、競賽的隊伍和人數遠遠超過非亞洲地區。新加坡夜光龍不僅在設計上獨具創新,而且競賽時的觀賞性和技術性高(表1),新加坡南獅隊在南獅傳統套路比賽中技高一籌(表2)。
5、新加坡龍獅運動發展經驗
5.1 多民族文化融合
新加坡由于歷史淵源和地理條件的關系構筑了東西方交匯的舞臺,形成了東西共存多元文化的獨特環境。多民族文化經歷了沖突-認同-融合的階段。獅子的剛勁威猛、龍的吉祥寓意得到不同民族民眾的熱愛和崇拜,龍獅運動的驚險、刺激、高難度技巧性受到青少年喜愛,龍獅運動的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得到不同層次的民眾歡迎,龍獅運動的競技性、健身性、表演性使得人們樂于參與訓練、競賽和表演。龍獅運動的多層運動、視覺特性及龍獅文化的內涵得到不同民族的認可,使得中華龍獅文化和不同地域文化相融合,因此縮小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差異性。新加坡龍獅運動表演競賽得到政府支持、企業資助和民眾積極參與,體現了龍獅文化的高度融合度。
表1第6屆世界龍獅錦標賽舞龍單項賽前三名(亞洲地區)
表2第6屆世界龍獅錦標賽南獅單項賽前三名(亞洲地區)
5.2 龍獅文化創新發展
新加坡世界沙坪(呂派)獅藝總會創辦人、第三代掌門人陳紹萁老先生認為:“鼓勵龍獅文化改革創新,在保持龍獅文化的原創性基礎上發揚光大”,“龍獅運動要不斷改革,目的是普及與提高,讓大眾參與其中,達到健身目的,要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在學校全面推廣龍獅運動,豐富校園文化”。新加坡龍獅運動技術和套路基本上保持了中華龍獅文化的本源,在傳統龍獅運動的基礎上進行不斷改革和創新,以滿足不同民族文化的需求。新加坡在中華傳統龍獅的基礎上創新了“夜光龍”和“新加坡獅”,并且發揚光大。
5.3 龍獅后備人才培養多元化
新加坡龍獅文化在不同階層教育實現了延伸,群立、德樂等小學,海星、耘青等中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通過組建舞獅隊探索與校園文化互動的傳承路徑[3],新加坡將舞獅列入學校體育活動范疇[4]。許多中小學和高校將龍獅項目列入課堂教學、運動隊訓練,2011年新加坡龍獅運動入校園得到了國家政府認可和批準,并以政府名義進行推廣。
5.4 龍獅運動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靈活
新加坡龍獅運動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競賽組織體系的多層次化、協會組織合作機制的多樣化促使龍獅運動競賽體制與運行機制靈活。新加坡形成了協會組織、區級、國家級競賽管理機制,一般參加國際比賽需要通過國家級競賽管理機構審批,其他的區級以下比賽由區級管理機構同意即可。
5.5 龍獅運動產業市場化發展
龍獅突出的表演、欣賞、娛樂等特性,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5]。龍獅賽事產品多元化與市場化,突顯了龍獅文化的產業化特點。新加坡新年節慶、開業慶典龍獅表演費用一般每場600-800元新幣。新加坡龍獅產品來源主要有3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70%的龍獅產品進口于中國廣東地區。第二種途徑是華人在新加坡辦廠生產和銷售龍獅產品。第三種途徑是當地人向華人拜師學藝或者合作辦廠生產龍獅產品。隨著龍獅運動規模擴大,東南亞國家龍獅文化產品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加,龍獅文化產品生產、銷售逐漸進入產業化和國際化。由于龍獅產品手工藝復雜,耗費手工勞動時間長,效率低,產品生產成本高,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新加坡不斷探索與中國大陸龍獅產品生產廠家合作研發和制作龍獅各種產品,或者聘請技術人員和專家進行教學與指導龍獅產品生產,降低產品生產與運輸成本,擴大產品生產空間,拓展產品生產與銷售路徑。
6、新加坡龍獅運動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新加坡龍獅運動自中國傳入至今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參與群體多,大眾認可度高,國際交流頻繁,運動競賽水平高。但是,還有諸如龍獅運動技術和產品創新、龍獅文化內涵挖掘、龍獅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
6.1 龍獅文化內涵的重新定位
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傳統的龍獅運動帶有封建迷信神秘色彩,現代龍獅運動在“去其糟粕,吸取精華”的前提下融入了現代體育運動元素,形成了科學的理論體系。龍獅運動既是一種運動,又是一種文化,逐漸拓展到一種產業。應在國際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融合地域政治、經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研究龍獅文化的內涵,以龍獅的自強不息、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精神、愛國情懷作為現代龍獅文化內涵的重新定位,拓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路徑。
6.2 龍獅運動技術創新
傳統龍獅運動與現代藝術、文化、體育融合有利于深化龍獅運動的內涵。龍獅運動配樂節奏強度震撼,動作技巧性強,難度較大,應依據龍獅運動的健身性和群體的參與互動性,以傳承為基礎創新簡化龍獅運動套路。依據龍獅運動技術特點創編龍獅運動健身操,使其簡單易學,達到鍛煉人體的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協調性和合作性,達到競技、健身、娛樂的目的,為龍獅運動進入校園和社區群體徒手演練提供方便,既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和社區群眾文化生活,又能促進龍獅運動普及推廣。
6.3 龍獅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拓展
龍獅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各大新聞媒體的宣傳,才能得到廣泛傳播。目前,國際文化語言交流存在一些地域差異性,可以利用網絡建立龍獅文化國際化傳播交流平臺,利用電視、網絡、媒體,宣傳龍獅運動競賽、表演。利用賽事、學術交流、網絡、新媒體、電視、報刊、雜志、多種語言文字視頻進行多渠道傳播,提升人們對龍獅文化深入認同感,拓寬中華龍獅文化傳播的廣度。
古代的龍獅運動是人們對龍獅圖騰的崇拜和歌頌[6],現代龍獅運動已經和舞蹈、雜技、武術等中國的傳統文化融為一體,上升到了文化領域的范疇[7]。利用民間龍獅文化交流和國際龍獅錦標賽、爭霸賽、邀請賽等賽事擴大龍獅文化的傳播影響力。龍獅運動競賽既要體現運動的競技性、表演性、觀賞性,又要突出龍獅精神的文化內涵,通過國際龍獅文化交流論壇、競賽,拓展中華龍獅文化傳播的深度。
6.4 龍獅運動管理體系優化
加強政府對龍獅競賽的正確引導,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支持賽事的承辦或贊助,運動隊和社團采用俱樂部管理模式,實行多部門統一思想、賽事運行統一管理、按計劃統一分配資金、各部門聯合統一行動,形成高效運行的管理體系。
6.5 龍獅運動產業市場化發展政策完善
傳統龍獅產品基本上都是純手工制作,手工勞動時間耗費多,生產效率低。采用引進和培養龍獅文化工藝人才,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增加工藝人才培養路徑,解決工藝人才短缺問題。融合現代科技改革生產工序,提高生產效率,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創新龍獅產品市場研發體系,進一步擴大龍獅產品的多元化,促進龍獅運動產業市場化發展。
透視新加坡龍獅運動發展經驗啟示:龍獅運動的發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正確引導、各部門的協調配合與支持,注重龍獅文化的內涵建設,構建多元化合作機制,進一步優化龍獅運動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拓展龍獅運動產業市場化,實現龍獅運動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牧,鄧玨.異文化語境下文化主體自我意識的建構—中華舞獅在紐芬蘭[J].民族藝術,2016(4):157-166.
[2]梁政東.中國-東盟龍獅運動融合發展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7,(10):78-80.
[3]黃東教.新加坡華人舞獅文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2):86-91.
[4]陳鳳珍.東南亞民俗競技文化新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9,31(5):97-101.
[5]顧城.發展高校龍獅運動對校園體育文化影響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21(1):68-70.
[6]周雯艷.中國龍獅運動起源及其演變歷程[J].蘭臺世界,2010,(12):60-61.
[7]王永利,蘭文婷.中國傳統舞龍舞獅運動歷史文化探索及傳播[J].搏擊·武術科學,2011,(1):100-10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