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融媒介環境的鋪展,短小、精悍的微影視作品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影音消費品,面對紛繁的微影視作品類型,系統化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微影視與傳統影視的差異入手,從不同的創作環節和層面展開對微影視視聽表達特質和創作觀念的研究,旨在為豐富這種新興影音作品樣態的研究貢獻綿薄之力。
本文源自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1):46-47.《新聞研究導刊》雜志,于201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50-1205/G2,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新媒體應用、技術與應用、媒介經營管理等。
技術的飛速進步助推了媒介環境的轉型,一個強調“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1]的融媒介環境已經悄然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鋪展開來。“如果說全媒體關注各種媒介平臺運用的廣泛化,強調媒介形態齊全化,體現一種媒介普遍選擇運用的大局意識,而融媒體則關注媒介平臺運用的細致化和組構的精巧化,強調網絡嵌入深度化,彰顯一種媒介糅合組織的冷靜態度。”[2]微影視作為融媒介環境的“原住民”,以其豐富的內容、靈動的傳播、簡易的制作迅速成為新興影音樣態的寵兒,它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和內容表達媒介。微影視的火熱源于媒介特性賦予其的親和力,然而創作的自發性、表現的隨意性、內容的消遣性也讓其難擔主流話語表達之任。因此,如傳統影視般系統地梳理微影視的表達特征與創作觀念大有裨益。
一、取材:簡人簡事,以微知著
傳統影視作品的呈現時間較長,以劇情題材的作品為例,一部電影的平均時長在90~120分鐘,一集電視劇也可達45~50分鐘,因此它們有比較充分的時間敘事表達,循序漸進地展開,無論是情節發展還是人物塑造都有相對充裕的時間,觀眾也有較長的時間理解消化作品的內容,融入作品的情境,從而體會創作者的表達意圖。相對而言,劇情類微影視作品時長則大大縮短,大部分微電影的時長都在二三十分鐘以內,而網絡劇情類的短視頻時間則更短,通常僅有三五分鐘。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微影視不能如傳統影視一般,將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按部就班地呈現,讓觀眾慢慢預熱、細細體味。作品容量要求其對情節的表達非常簡練,盡量在較短的時長內交代較多的信息,實現高效的敘事和表達,呈現出結構簡練概括、情節快速推進的表達風格,使欣賞者能夠迅速了解作品的情節構架和背景知識,從而引發共鳴。因此,劇情類微影視作品的視角要微,選材要微,故事要簡,人物要少。微影視創作者在作品策劃階段要充分考慮這一方面,選擇的故事要盡量簡潔,專注于生活中的某個點、某個片段,集中于有表現價值、有普適性的方面,無須面面俱到,也不必將來龍去脈都呈現出來。故事涉及的人物不宜過多,時間跨度不宜過大,人物關系不能過于復雜。主創人員在設計劇情時,務必保證作品的結構合理、線索清晰,這是保證微影視在劇情情節省略、高速推進的情形下,還能確保觀眾無歧義理解的關鍵。
需要指出的是,微影視選材的“微”字的內涵是小、短、微型,這些指稱微影視的形式層面,進一步可衍生出微時長、微周期、微投資等特征。可以說,恰恰是微影視的“微”形成了它區別于傳統影視、常規影視的特質,造就了它與融媒介環境天然的親和力。創作者務須把握微影視的這一本質特性,創作出地道的微影視,發揮微影視的特質與優勢。然而,微影視的“微”,絕不意味著它是傳統影視的精簡版、縮水版,簡人簡事只是表現形式,它包含的信息,蘊含的思想,反映的問題亦可以是極為宏大的。從這一層面上講,“微”也可解釋為“精簡”“微妙”,創作者如果善加把握便可充分發揮微影視的特質,形成一種以小見大、以微知著的藝術表達方式[2]。
二、敘事:碎片情節,省略推進
微影視作品選擇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這是作品時長和容量決定的。微影視作品往往人物少、時間短,沒有復雜的人物關系,也沒有煩瑣的情節線索,它的結構、層次都是非常清晰的,這是它簡潔表達的必要條件。微影視的劇情未必需要包括傳統影視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因為它的時長并不能為各個階段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間,刻意保存經典結構的完整性,往往會使每個階段都成為例行公事般的過場戲,弱化作品表現的重點。因此,微影視無須拘泥于傳統影視結構的完整,情節發展的各個流程都可視作助推高潮部分的前導,只要能夠確保核心部分的順利表達,其余結構部分可以省略、合并,支端末節都可以刪去,更無須加入引出類的情節。在微影視的創作中,可采用以點帶面的藝術手法。所謂以點帶面,是指以選取呈現人物、事物或情節最典型、最有特質、信息最為集中的層面進行反映,而忽略其他層面。例如,可以以籃球運動員在起跳騰空的制高點手臂下壓籃球入筐的動作代表整個扣籃的動作,這個動作的關鍵點僅占整個扣籃動作不足1/10的時間,卻能包容扣籃動作90%以上的視覺效果和意義。以點帶面實質上是將事物和過程中最具有代表意義、最具有表現價值的片段截取出來,這種手法能夠壓縮大量的表現時長,而意義和效果的傳達卻折損甚微[3]。
三、影像:簡明集中,淡化修飾
欣賞者在觀賞微影視作品時,采用的媒介形式靈活多樣,因此便攜式的觀影設備逐漸成為人們的首選,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微型投影在微影視觀賞中廣泛受到青睞。便攜式觀影設備的影像尺寸,相比傳統電影銀幕、電視熒屏、電腦顯示器有大幅度縮減,畫面空間變小,形象呈現變得不夠清晰、突出。而且,人們用便攜設備觀影缺少了傳統影視觀影的儀式感,觀眾對影像的關注度降低,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畫面的亮度、對比度、顏色飽和度等技術指標也會由于觀影周遭的情況大打折扣。因此,相比傳統影視,畫面的簡明、構圖的集中、表現對象的突出,才是微影視畫面創作的基本觀念。
微影視礙于屏幕呈現方式和環境,影像對信息的呈現與傳統影視尤其是電影銀幕相比差別巨大。電影銀幕的尺寸巨大,清晰度甚高,觀眾對銀幕的關注度極高,因此畫面可以包含很豐富的信息,可以運用比較復雜的構圖形式,觀眾可以在銀幕上掃視、搜尋,形成一種開掘式的影像觀賞和審美方式。而微影視的屏幕尺寸和觀影環境幾乎不能為觀眾提供所謂掃視或搜尋的空間,它需要利用有限的屏幕空間將盡量多的信息傳達出去,因此微影視的畫面不宜包含過多、過雜的信息,要突出重點,使觀影者瞬間把握畫面傳達的信息核心。在拍攝手法上,微影視影像應采用中近景、特寫等小景別畫面,交代性質的遠景、全景畫面要盡量簡明,人物、事物的關系要交代清晰,慎用大景深鏡頭,尤其是畫面前后景具有明確對照關系的大景深鏡頭。總之,微影視影像對觀眾而言,是一種強制性觀看的畫面表現,它需要以簡練、直接的表達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4]。
四、聲音:強化表達,平衡聲畫
視聽藝術中的聲音信息承載與表達特質與畫面差異甚大,相比畫面具體、生動、直觀的呈現,聲音的信息表達則更為復雜。微影視聲音主要包括音響、語言聲和音樂三種基本的構成部分,這三者的信息表達特質各不相同。音響的信息表達可比喻為一種具象化的信號,它帶有事物的材質、本質屬性,能夠直擊事物的核心和內在,觀眾對音響的理解可以非常迅速,更像是一種基于生活經驗的條件反射。語言聲則與音響相對,它的信息表達可比喻為一種抽象化的符號,它依托于龐大而繁復的口語語言系統,對事物的詮釋、流程的表述最為清晰、明確、簡明、高效,尤其擅長表達一些抽象的、主觀的、歸納總結的、跨越時空的信息。音樂的信息表達方式最為復雜,具有具象和抽象的兼容性。一方面它能夠以音色、旋律、曲調、曲式形成聽覺感官的震撼,實現具象化的表達;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過手法、流派、風格蘊藏深刻內涵,融會文化意蘊,實現抽象化的表達。在傳統影視中,影像相對于聲音在信息傳達方面占據絕對的優勢,影視的優勢和特質也集中在畫面層面;而在微影視中,影像的功能由于諸多限制條件被大幅度削弱,因此聲音能夠也應當在信息傳達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5]。
如今的微影視作品在聲音創作方面主要體現出兩個傾向。一個傾向是削弱甚至放棄聲音的信息傳達作用,即作品盡量降低音響的信息傳遞量,盡量不運用語言聲,僅鋪陳背景音樂,充分發揮字幕的作用;另一種傾向則截然相反,高度強化聲音信息傳達的作用,充分發揮語言聲的表現力,使之與音響、音樂相結合,成為貫穿作品敘事表達的主要線索,而畫面則充當解釋、補充的配合性影像。這兩種傾向各有優勢和劣勢,適用場合各異。前者多用于公共場合,可有效避免聲音對公眾造成干擾,讓微影視僅服務于關注它的人;后者則多用于私人觀賞的情況,可大幅度降低觀眾對屏幕的依賴,讓眼睛從并不是十分清晰便利的小屏幕中解放出來,更易于使微影視的觀賞與其他生活流程融合起來。
五、結語
微影視承襲了傳統影視在視聽表達方面的特質,影像與聲音的并行呈現不僅可以兼容兩種媒介的表達優勢,還可以激發出單純視覺或聽覺不能實現的特色表達。因此,微影視的創作應當兼容視聽、平衡聲畫,充分發揮影視的綜合藝術特性。微影視發展迅猛,理論研究尚不夠深入,無論是理論研究者還是實踐創作團隊,都應當認真歸納總結其創作觀念,為其早日擔負主流話語表達任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莊勇.從“融媒體”中尋求生機的思考與探索[J].當代電視,2009(4):18-19.
[2]孫晨.以微知著:融媒介視野下的“微影視”解析[J].文藝爭鳴,2019(10):205.
[3]孫晨,孫寧.“新媒介文藝生活”語境下微電影的創作觀念[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9):159-162.
[4]孟志軍.微電影的傳播學解析[J].新聞界,2011(8):99-101.
[5]孫晨.影視聲音藝術[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3:12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