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隨著國家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日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對中國各類藝術的發展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于流行音樂來說,流行音樂由于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歡迎,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引導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相應的啟示。本文就在簡要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內涵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傳承體現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深化傳承的措施,希望能夠切實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流行音樂的發展。
《音樂時空》(月刊)創刊于1956年,是貴州省文聯主管主辦的音樂藝術類專業期刊,本刊堅持音樂的藝術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可讀性、學術性為一體。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發展長河中,中華民族偉大的祖先創造了豐富絢爛的傳統文化,促成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到當今社會,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傳統文化的發展仍然保持著巨大的生命力,加強對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重視,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雖然現階段我國社會加強對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重視,但是由于傳統工作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傳承方式相對陳舊僵化,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以基于傳統文化傳承與流行音樂發展之間的聯系,可以在流行音樂中傳承傳統文化,通過流行音樂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發展對社會大眾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等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進而促使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和流行音樂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
1.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民族性與國家性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主要是在中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民族發展特征以及獨特的行為、語言方式基礎上逐漸產生并隨之得到相應發展的,不僅代表了中國歷史長河中各類經典文化的集合,還是世界重要的文化意識形態,在社會建設發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傳統文化內涵的界定,中國學術界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傳統文化具體指商周到明清時期的文化,而也有學者認為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國民族文化土壤的基礎性文化,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不斷的進行變革和創新,在與當代社會主義文化融合過程中滲透時代因素,表現出各類文化的不斷交融和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對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
2.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
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發展大約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其產生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并在三四十年代出現了第一個發展高峰,在80年代得到了二次繁榮,在當今社會發展更為良好,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音樂藝術的傳承發揮著相應的推動作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流行音樂首次出現在上海,并且一直到解放之前都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受到社會關注。到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受到國家政治發展的影響,流行音樂創作更為關注政治宣傳效果,流行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從八十年代到上世紀末期,宣揚國家民族的歌曲逐漸呈現,內地流行音樂文化得到了重新發展,并樹立了相應的青春偶像。從21世紀開始至今,歐美、日韓流行音樂曲風逐漸對中國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促使中國流行音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展,推動了我國音樂事業的進步。
二、流行音樂中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具體表現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步,社會大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社會大眾在獲得高質量物質享受的同時,精神需求也隨之增加,開始在藝術創作和鑒賞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音樂藝術一直以來作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并且得到廣泛傳播的藝術形式,更為貼近人們的生活,其傳承和發展也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和喜愛。同時,流行音樂作為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大眾音樂藝術鑒賞能力的提升必然會對流行音樂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流行音樂藝術創作者不得不在創作實踐中自覺引進中國傳統文化,創作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來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在此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流行音樂的藝術形式向社會大眾展現出來。
1.在地域性文化的滲透過程中傳承
民間歌曲本身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的重要資源,是中國音樂藝術重要衍生形式。從秦漢時期的《楚辭》和《樂府》到解放后出現的《太陽紅》、《咱們領袖毛澤東》等都對中國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也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性發展奠定了基礎。民歌藝術形式能夠體現一個地方的特色文化特征,對地域文化的傳承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音樂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存在一大批來源于民歌的音樂作品,流行音樂創作也是如此,其對傳統文化的借鑒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如劉歡的《心中的太陽》以及經典的《黃土高坡》都具有濃郁的西北地區傳統文化特色,不僅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也是對傳統地域文化的傳承。
2.通過使用民族樂器和曲譜等進行傳承
中國傳統音樂流傳較為廣泛,傳統民族音樂樂器種類也相對較多,具體可以分為簫、笛、嗩吶、蘆笙等吹奏樂器;琵琶、箏、柳琴、古琴等彈撥樂器;木魚、揚琴、編馨、腰鼓等打擊樂器;二胡、馬頭琴、墜琴等拉奏樂器這四個類型。現代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積極借鑒傳統文化思想,傳統民族樂器也在流行音樂創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如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滄海一聲笑》這一影視流行歌曲就融合了古箏、琵琶、笛子等民族樂器,帶給聽眾別樣的審美感受,也促使聽眾在其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3.在借鑒傳統音樂五聲調過程中傳承
五聲調具體來說就是由五個音所組成的傳統調式,其作為我國古代民間音樂創作的基礎性調式,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逐漸成為中國音樂所獨有的民族音樂調式,對中國音樂發展產生著一定的影響。這種古典的音樂調式應用于流行音樂創作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如《花好月圓》、《夢里水鄉》等經典作品應用五聲調式進行創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藝術價值相對較高。
4.通過流行音樂與民族戲曲的巧妙結合加以傳承
通過將民族戲曲與流行音樂相結合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重要方面:其一,在流行音樂創作中應用傳統戲曲的旋律。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男兒當自強》這一曲目就是借鑒《將軍令》旋律進行創作和改編的,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京劇《將軍令》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內涵,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其二,在流行音樂創作中應用傳統戲曲的唱腔形式。戲曲作為中國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唱腔藝術不僅包含唱段和曲調兩個部分,還帶有一定的舞蹈動作和外在演唱程序和方式等,將其應用于流行音樂中有利于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如《北京一夜》就在創作過程中吸收了京劇的唱腔形式,對流行音樂進行了相應的創新,至今這首歌仍然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其三,在流行音樂創作中吸收曲藝元素,對舊的曲目加以翻新。在中國風成為流行音樂創作主要特色的時期,流行音樂創作吸收了眾多的曲藝元素,構成了中國特色流行音樂的主要形式。如SHE的《中國話》就在歌曲中融入了大段的繞口令,不僅促使整個歌曲節奏相對輕快,還易于上口,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風味,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創作中的傳承。
5.傳統文學在流行歌曲歌詞創作中的傳承
傳統文學是中國現代流行歌曲歌詞創作的起源,具有一脈傳承的中國關系,甚至可以說中國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加以傳承的成果。在現代流行音樂創作中,傳統文化的傳承模式基本為三種:首先,詩詞配曲。古典詩詞創作與現代音樂的歌詞寫作之間存在著極其緊密的聯系,將古典詩詞的創作思想應用于歌詞各做中不僅能夠進一步增強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更能夠帶給欣賞者一種現代與古典相銜接的藝術優雅,進而帶來別樣的審美感受。如王菲所演唱的《但愿人長久》一首歌就是傳統古典詩詞《水調歌頭》在流行音樂歌詞創作中的應用,打動了無數的青年男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其次,創新語言形式。流行音樂中對語言形式的創新主要指歌詞寫作對古典詩詞的意境和思想加以借鑒,進而宣泄相應的精神情感。如胡歌在《逍遙嘆》中唱到“知己難逢幾人留,再回首,卻聞笑傳醉夢中”,這些都是對我國古典文化的現代化吟唱,給社會大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推進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最后,應用意境化思想進行創作。現代一部分流行歌曲的創作者希望在歌詞的譜寫過程中適當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并結合現代文化思想進行發展和創新,從而演繹不同的故事和情感。古典文化中不同的意境表現形式都能通過現代化的語言呈現出來,促使中國流行音樂創作表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如“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再流,……”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意境的應用,表現出女子對愛情忠貞的態度。
三、在流行音樂中深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市場競爭逐漸趨于穩定,而借助現代工業社會逐漸完善的復制和傳播技術得以不斷發展的流行音樂被研究界定義為是一種被社會上文化工業的制造商操縱、借助大眾傳媒手段進行推廣和傳播、并且依賴社會大眾的人群認知滿足而形成、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簡易化音樂形式,其外在表現形式相對規范,基本能夠滿足普通社會群眾對音樂藝術的審美需求。同時,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步和發展,音樂藝術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娛樂方式,而是逐漸滲透于經濟領域,作為一種商品形式,依賴于市場的營銷。在此社會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得到進一步傳承,就應該在流行音樂創作中加強對傳承傳統文化思想的重視,進而通過對傳承方式進行探索和創新,促使中國傳統文化借助于流行音樂在當代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1.借助于音樂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的進步,并促使文化在全球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擴散,最終形成多種類型的文化領域。我國文化交流活動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并且隨著社會的逐漸變化和發展,文化交流程度逐漸加深,成為匯集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對當今社會的文化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現階段,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在此社會背景下更加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的調節作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而縱觀古今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音樂一直是銜接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有效紐帶,受到文化藝術研究界的高度重視。流行音樂藝術更因其自身在聯系社會群眾方面的優勢,能夠通過特殊的藝術形式和精神感染力促使人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進而自覺探索和發現流行音樂中的傳統文化思想,并與其他社會成員加以分享,實現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2.借助于音樂明星的明星效應及號召力
在當今社會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播媒介受到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變革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和信息復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音樂唱片業對明星歌手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明星歌手在粉絲經濟時代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和集群效應,能夠拉動唱片等相關產品的銷售,明星自身的號召力對流行音樂的發展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基于此,中國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傳承應該借助于明星自身所帶有的號召力,通過提升明星的文化水平以及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認同感,自覺在流行音樂的演唱和宣傳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傳承思想,進而促使粉絲和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保證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3.借助于傳播媒介的推動力量
由于國外音樂選秀節目的引進,中國好聲音、中國之星、中國好歌曲等電視類音樂選秀節目的催生,我國流行音樂的傳承空間得到了相應的拓展,獲得蓬勃發展,甚至出現了一定的高潮。同時,流行音樂藝術也受到市場經濟深化發展的影響,表現出良好的進步趨勢,傳播速度、廣度都得到了相應的提升,對聽眾產生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因此,在流行音樂中傳承中國傳統觀文化,應該充分重視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通過激發傳播媒介的推動力為傳統文化傳承構建獨特的發展模式,即流行音樂與傳統文化共同發展模式,為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良好傳承創造條件。
在流行音樂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對傳播媒介的利用主要可以從三個重要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大眾傳播。大眾傳播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現代社會出現的印刷、電視、網絡等媒介傳播形式、借助于高新技術、通過對組織法人資金的合理運用、在我國宏觀調控的范圍內為社會大眾提供相關政治、經濟、娛樂信息的實踐活動。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傳播以及流行音樂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提供不竭動力。其次,網絡傳播。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流行音樂也借助于網絡傳播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流行音樂信息傳播量增大,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創造了條件。最后,群體傳播。群體傳播也能夠推動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是群體中的一份子,必須依托于群體而生活,而通過群體之間的信息傳播,流行音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蘊含在流行音樂之中,必然會通過流行音樂傳播進行相應的傳承,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結語
歷史經驗表明,無論是哪一個民族和地區,其文化發展和創新都必須以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依托,保證文化傳承的民族性和國家性。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延續,包含著不可勝數的文化藝術結晶,是需要全人類共同珍惜的文化寶藏。因此在當今社會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想借助于流行音樂進行傳統文化傳承,促使傳統文化的精髓借助于流行音樂表現出來,對社會大眾產生相應的影響,就應該結合音樂特征適當的在流行音樂創作中融入傳統文化思想,挖掘傳統文化優勢,確定流行音樂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基本目標,為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以及流行音樂的發展創造條件。
注釋:
顏萌萌.淺析流行音樂與傳統文化的離合傳播——以“中國風”音樂實踐為例[J].金田,2015(10):80.
吳瓊瑤,李嘉蕙.90后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與對策研究——以古典傳統文化對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為例[J].魅力中國,2013(19).
張芯瑜.中國流行音樂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北方音樂,2015(4).
龍詠.中國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體現[J].北方音樂,2015(10).
段斌,胡紅梅.花落去燕歸來——論當代流行音樂產業中的中國戲曲元素[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馮譯允.傳統文化元素與流行歌曲創作的融合與創新[J].北方音樂,2015(7).
周曉燕.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D].蘇州大學,2013.
陳振艷.新時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研究綜述[J].藝術科技,2014,27(3).
吳少華.論當代流行音樂創作中的古典因素[J].歌海,2013(3).
鄭超群.“中國風”在流行音樂中的特色發展[J].戲劇之家,2014(7).
張瀚文.試論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傳承方式[J].音樂時空,2015(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