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迷人的音色及其表現力與它特殊的演奏技巧有很大關系。二胡的技法經過二胡宗師、民族音樂家劉天華的改革和歷代演奏家們的不斷發展創造,至今已甚為豐富,大致說來,可分為弓法和指法兩大類。而二胡弓法的掌握及持弓姿勢的基本方法和要領,在實際演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源自戲劇之家,2020(33):67-68.《戲劇之家》創刊于1991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湖北省戲劇家協會、今古傳奇報刊集團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政策指導與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是全國唯一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戲劇藝術類雜志。
如同聲樂演員的歌唱氣息一樣,二胡的弓法對于體現音樂作品的情感、氣度和思想涵蘊有著重要的影響。風格神韻各異的二胡音樂及其中奇特無比的旋律線條變化,也都必須憑借各種弓法的配合,方能得以準確到位的表現。因此,弓法是二胡演奏藝術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長弓
長弓是指用全弓演奏。運弓范圍自弓根至弓尖,從弓尖到弓根。由于弓速不同,長弓分為慢速、中速、快速三種奏法。長弓是常用的一種弓法,是二胡運弓技法的基礎。它既適宜表現飽滿有力、氣勢宏偉的音樂,也擅長表達柔美纏綿之情、婉轉如歌之緒的曲調。長弓的運弓方法除了掌握前面講過的運弓、換弓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運弓過程中,手臂要有一點“沉”在弓子上的感覺,但不要用蠻力去壓弓主動“行”,并盡可能避免一些人為的多余動作。
(二)前述練長弓力要“勻”,這是練習長弓最基本的要求之—。應該說,行弓力速均勻的結果一定是發音之勻。所以運弓求“勻”也應包括要有均勻的發音。這種發音上的“勻”絕不是聲響效果僵化死板、感覺木然的“勻”,它應該是一種在音質、音色上令人感覺純正、均勻又具有“活”性的長弓發音。這樣的發音在音樂表現中又常常與運弓的呼吸感覺相協調。通常我們在音樂作品里所聽到的那種美妙而均勻的發音,并不是物理機械的一種均勻度,而應該是在弓速上有著微妙的波動的聲音。此外,當習奏者操持弓子在琴上運行時,要注意手部不要僵,應靈活松動又有控制力,并集中意念從琴上去找那種弓子發出美妙音色的感覺,使手中的二胡發生美妙動聽的聲音??傊?在平時的長弓訓練中,我們要訓練出一種均勻的發音,而在實際運用時又應注意靈活多變。
(三)不同速度的長弓奏法:
慢速長弓常用于委婉抒情的慢板旋律,行弓速度緩慢,運弓要求后沉前松(即肘臂重心沉穩,手部松弛),臂腕動作柔順,力速協調均勻,弓子貼弦敏銳,發音純凈松馳。
中速長弓這種弓法多用于舒展流暢的行板旋律。要求行弓力速適中、動作穩健,發音圓潤連貫富有穿透力。
快速長弓多用于明快熱烈情緒的曲調。運用和訓練這種弓法應注意弓子和手臂的協調統一。由于整個運弓過程弓速快、弓力大,弓的擦弦幅度寬,因此,要求手腕動作宜小不宜大,并應強調手臂運弓動作的主動性,以保證力量宜送弓子控弦點,使琴音顯得爽朗明快、飽滿有力。
二、連弓
一次運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樂音叫連弓。連弓具有圓潤、連貫而流暢的表現特點。連弓的符號是用音符上方的連線“一”表示,連線內的音符需一弓奏完。鑒于這種弓法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演奏中的棱角,所以,連弓是所有弓法中最均勻柔和、富有歌唱性的一種。由于連弓是在長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因此它的運弓方法也與長弓基本類同。初學自然跳弓可從外弦開始練習,待掌握熟練后再練內弦。練習時,要求發音清楚并具有顆粒性,弓毛碰弦時間要短促,以避免擦弦噪音的產生。
三、分弓
一弓演奏一個樂音的弓法稱為分弓。從分弓的表現功能來看,分弓既可使音符圓滑流暢、樂音之間連接清晰可聞,也可加大運弓力度,使樂音界限分明、氣勢非凡。根據這些特點,長分弓擅長表現奔放、開闊、莊嚴、歌頌以及悲壯的音樂旋律。而短分弓則善于表達氣勢輝煌、緊張而熱烈的音樂片斷。
分弓的演奏要注意右手各部位的協調配合,換弓不露痕跡,要保持各音間音質和音量的統一。分弓是快弓的基礎弓法,要想掌握快弓必須練好分弓。
四、快弓
速度較快的分弓演奏稱之為快弓。通常以每分鐘120秒以上的速度來演奏十六分音符。適宜表現歡快喜悅、活潑跳躍、熱情奔放的音樂情緒。這種弓法多用弓中偏左弓位來演奏。其出音要求輕巧、清晰并富有彈性和顆粒性。演奏快弓時,弓毛要貼緊琴弦,雙手配合嚴密,大臂要保持一種穩定感,并支持小臂帶動手部進行快速運弓。手腕處于松動的控制狀態,切忌動作僵硬。此外,運弓時手臂的重心感覺與運弓速度有很大關系。弓速越快,重心越靠前,前面環節動作越主動。弓速越慢,重心越靠后,后面環節動作越主動。
快速運弓右手難度最大的是換弦。換弦技術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快弓演奏的完成度。二胡兩根弦由于其施力重心不一,往往對急速的內外交替、頻繁轉換顯得力不從心。其主要原因是:在快速運弓情況下,持弓的中指、無名指對內、外弦力向的無常變化缺乏靈敏的反應能力和良好的控制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快速換弦技術,有必要結合十四種不同的內外換弦組合,進行這方面的能力強化訓練。如果能熟練地用各種速度將不同的內、外換弦組合練好,并能靈活地運用于實際演奏之中,就表明右手技術水平已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快弓練習時先從設速進行,由慢到快逐步加快速度。注意運弓力度均勻??上扔美M行訓練,熟練后再換成推弓開始??旃挠柧毶婕白笥沂忠幌盗屑夹g問題,包括右手的弓向、力度、換弦,左手的換招、快速指序、音準,以及左右兩手配合等等。練習快弓前最好進行大量嚴格的訓練,先解決好這些基本技術問題。在兩手能力具備的情況下,再來練習快弓,這樣一定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顫弓
顫弓,也叫抖弓、碎弓,因其發音之細碎、密集故而得名。顫弓的表現張力很大,從寧靜、優美、悠遠、纖細以至熱烈、激動、振奮等音樂內容,皆可展現。顫弓有強、弱、疏、密、濃、淡等多種演奏方法。如音量較弱,發音要求淡遠的顫弓,僅需手腕放松,以快速而有規律的腕部快速抖動來帶動弓尖部位撩動琴弦即可;而較強烈的發音又要求濃密的顫弓,則需加上臂部的協調配合,用整個右手臂的顫動,以中弓弓段為擦弦部位,并適當擴大弓幅的長度,如此方可得以飽滿渾厚的發音效果。顫弓的練習應注意運弓用力的前松后緊,即臂部應保持一定的緊張度,而手指要適當放松,這樣才能使發音清亮而細密。
六、頓弓
頓弓為二胡演奏中的色彩弓法,其發音具有堅定、剛毅的性格。鑒于此弓法節奏鮮明、頓促有力,一些具有奮進的、富有戰斗性的音樂多用頓弓演奏。這種弓法在實際運用中變化又相當豐富,可概分為分頓弓、連頓弓以及飛弓等。
分頓弓每一個頓音都以一弓奏出,從中速的八分音符至中速的十六分音符皆可使用。演奏時腕、指要和小臂動作協調配合,在每個音頭上加有重力,當奏完一音時,手部與小臂應立即放松,但弓毛不要離弦,如此一緊一松,方可突顯頓點的顆粒感。
需要說明的是,頓弓的演奏中持弓的中指及無名指的控制力極為重要,此乃頓弓之領點的主要發力點。而且一般仍以發音結實并富有彈性為要求。連頓號為一弓多音的頓音演奏?;咀喾ǔc分頓弓大致相同外,當所奏速度快到相當程度時,還需右手臂以瞬間的緊張有度來加以配合,連續的一緊一松的運弓動作,使弓子產生一進一停的交替變化來奏出一連串的頓音。演奏時要注意上臂部位的穩定和手指的適當放松,并力求發音統一。
七、換弓與換弦
琴弓運行到弓根或弓尖時,需要改變其運動方向,稱為換弓。在運弓技巧中,換弓是很重要的一種,同時也是不易掌握的技法之一。換弓的好壞將直接影響音樂的完整性和流暢性。就一般情況而言,拉弓和推弓時,腕部的外展和內收動作宜小不宜大。腕部動作大了,換弓的回復動作和過程都會隨之加大,這將會使換弓時聲音的痕跡大,弓與弓之間發音的連貫性差。訓練換弓應注意,在換弓的一瞬間,手腕要松弛,手掌、手指要自然協調,配合好手腕做好換弓的緩沖過渡(重音換弓除外)。
(一)柔順連貫的換弓
多用于柔美抒情富有歌唱性的旋律。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解決好弓向逆轉時手腕、手指的過渡性連接動作問題。尤其是慢長弓,弓于兩端(即弓根、弓尖)推拉交替循環,換弓應盡量做到不露痕跡。換弓前,首先要逐漸撤消動力(即弓子對弦的作用力和推動弓子運動的力),讓弓子靠著慣性走。當接近換弓的時候,應逐漸屈(拉弓換推弓時)伸(推弓換拉弓時)手指進而使手腕過渡到不屈不伸的狀態,然后腕肘部位再作同步略先行,來改變弓子運動方向,達到繼續運弓的目的。這樣的換弓過程,將最大限度地消除換弓痕跡,并且圓滑而嚴密。
(二)帶“音頭”的重音換弓
即在一弓出音之前有意識地積蓄一下力量,然后在換弓的一瞬間發出強烈的帶“音頭”的重音。這樣的發音,一般都用在拉弓上。這種方法要求弓子在起奏時要有爆發力和沖力。此外,弓速要加快,運弓幅度要長。其演奏方法是:拉弓發音一瞬間,在右手臂重心富有彈力的帶動下,手腕做一個急快有力的突發性動作,使弓子緊貼琴弦,拉奏出帶“音頭”的剛勁有力的重音,爾后再保持相應的運弓力度,以形成一種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的運弓過程。
練習和運用這種方法,還應注意兩點:1.起奏前要做好準備。2.起奏后弓力、弓速應立刻恢復正常,否則壓弦過死、影響發音。
八、劈弓
在劈擊音尚未發出前,需先將琴弓提起,由懸空狀態出弓并向下沖擊琴弦,當弓毛觸及琴弦的一瞬間,持弓的中指或無名指必須用弓子對琴弦施以水平面的適當壓力,并與琴弓向下的力量相結合,非常有速度地使弓毛與琴弦產生強而緊密的摩擦力,從而發出爆發性的帶有音頭的重音。劈弓常以拉弓的弓根部位和推弓的弓尖部位劈擊琴弦,并且多用于外弦。為渲泄一種情緒或為營造一種氣勢,該弓法一般常出現于樂段或樂句的開頭。
總之,掌握正確的持弓非常重要,因為持弓是二胡正確運弓的根本,二胡演奏的音量及音色和各種弓法技巧的運用無不與持弓姿勢及方法有關。
參考文獻:
[1]寧文婷.二胡演奏弓法初探[J].大家,2010,000(003):268.
[2]楊抒怡.甘濤二胡弓法藝術初探[D].南京藝術學院,201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