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大學生中存在的“空心病”現象,傳承學術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創新工作方法,開展基于傳統文化傳承的工科學生專業興趣培養和創新思維,激發教學的創新實踐,授人以漁。高校教師有責任從日常教學和創新創業活動中,開展專業興趣培養、價值觀引導和理想目標引導,引導大學生重塑人格魅力和社會責任感,旨在培養具有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能夠推動信息產業進步、引領行業文明進程、具有“傳郵萬里、國脈所系”特質的大學生,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和人才支撐。
關鍵詞:傳統文化;專業興趣;創新精神
一、概述
“空心病”在大學生中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嚴重[1-6],即表現為人生意義感缺失、孤獨抑郁、人際交往能力差、自我評價偏低和存在輕生傾向等問題。這種疾病不僅僅出現在普通學生身上,也發生在一些優秀的大學生中,他們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目標,陷入到強烈的迷茫感、無意義感和孤獨感中,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這對于每個家庭和每個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清末民初的梁啟超,家庭滿門俊秀,子女各個成才,三個子女當選院士:建筑學家梁思成,中央研究院院士;考古學家梁思永,中央研究院院士;火箭控制學家梁思禮,中科院院士。此外有才女梁思順,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畢業于西點軍校的梁思忠,經濟學家梁思達,參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寧。除了學業成就,這些子女在品性、修養、為人、處世等方面亦屬出類拔萃,這與梁啟超對子女的悉心教育和影響密不可分。梁家沒有成文的家規家訓,梁啟超用言傳身教,將自己的情懷和趣味,融入了幾代后人的血脈中[7]。
“趣味主義”是梁啟超留給后代的最主要遺產。在梁啟超看來,“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沒有趣味的人生就沒有意義。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治學上,梁啟超都主張趣味和樂觀。在他的家書中寫道“關于思成學業,我有點意見。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愿意你趁畢業后一兩年,分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微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7、8]。
本人非常贊同梁啟超先生的觀點,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體會和感悟,并付諸于教學、科研、創新創業指導和學業指導過程中,用言傳身教引導和影響學生們愉快而努力地學習,培養趣味,挖掘潛能,積極創新。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將情懷和趣味,融入到教書育人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工科生的愛國情懷和專業趣味,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品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并把這種趣味和精神融入到學業和創新中。
二、在傳統文化熏陶中喚醒專業興趣和創新實踐
把傳統文化和人文情懷融入到工科學生的教學過程和培養當中,守正出新,立德樹人,受到學生們的好評。學生們在評教中寫到:“一位把學生當做自己孩子的老師”,“十分注重方法的培養,授人以漁”,“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本人見過的最棒的老師”,“老師富有耐心,教學思路清晰,一絲不茍,和藹可親”等等。帶領授課班級學生、學業班主任班學生、學業導師學生和大創組的同學們申請并獲得學校2019年度雙一流引導專項資金“文化傳承創新——傳統文化在工科專業生中的守正出新立德樹人”項目立項,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與學生們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科技的發展,感受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并引導和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樹立大理想、大抱負,實現大作為。文化傳承創新項目組成員作品包括“國家博物館之-友好往來”,“文化傳承之山西傳統與遺跡”,“文化傳承之漢服和飾品制作活動-唐志敏組”和“文化傳承之讀者文章賞析-當女性仰望月亮”等等,如表1所示。在這些作品中體現著項目組同學們的所動、所見、所讀、所想和所悟。
三、將創新融入教學實踐中
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群體、學科專業和學時安排以及最新相關技術發展,每學期更新教學內容、教案和在線教學輔助資料。自2016年以來,建設了《電路分析基礎》和《信號與系統》兩門課程的課前復習課程資源,建設了研究生課程《電磁兼容原理與設計》課程教學案例。2018年,為授課班級學生建設了《信號與系統》課程拓展學習應用案例,制作文章檢索途徑和方法PPT和專利檢索途徑和方法PPT,介紹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檢索與課程相關的科技文獻和最新科技成果,并把拓展學習內容上傳到愛課堂平臺和授課班級微信群。這些資源的建設方便學生學習課程基礎知識,同時能夠對最新科學技術與專業基礎知識的關系加以了解和實踐,激發同學們專業學習興趣和創新創業實踐的想法。2017年秋,主講的3學分《信號與系統》課程和其它班級的4學分同一門課程,在期中考試試題完全相同的情況下,3學分開展教學創新實踐的班級平均分66.53分,與4學分班級的平均分66.92分非常接近,而且激發了同學們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熱情和主動性。
四、科研項目反哺育于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電路分析基礎》和《信號與系統》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著重于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課程理論難度較大,數學基礎要求高,且數學計算較多,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輔以工程應用實例展示和介紹,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專業的熱愛。基于在研科研項目,理論與實踐(實例)相結合,在《信號與系統》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前最新前沿技術發展和熱點技術需求,開展了機器學習和5G通信技術相關的“拓展學習”教學和實踐環節。在《電路分析基礎》課程中,與教學團隊一起開展了電路設計和實踐教學環節。同學們對兩門課程的此部分教學環節參與度和熱情度很高。
在《信號與系統》課程“系統頻響特性”部分內容講解中,向學生們介紹了本科研組研發的抑制微波爐諧波電磁輻射的4.9GHz和7.35GHz單頻段和雙頻段濾波器以及基于目前在研華為創新基金項目“可調濾波器設計”,包括濾波器設計目的、參數指標、結構、仿真分析過程、器件參數曲線和測試結果等等。如圖1所示。
在《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第一章介紹實際電路和集中電路模型部分,把本科研組研發的七導聯無線心電監護系統介紹給學生,展示其電路版圖和結構模塊,如圖2所示,并結合本課程基礎知識做基本功能介紹。
隨時搜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案例。2018年,參加了美國普渡大學5G通信技術專家在清華大學的技術報告會,會上對專家系統建模時使用到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KCL和KVL基本定律的PPT進行拍照,在2019年春季學期,講完KCL和KVL定律后將所拍照片展示給授課班的學生們,并做簡單的原理介紹,課下將這些照片上傳到教學群里供同學們仔細理解和思考。2019年6月,參加了第十屆國際微波論壇會議,會上將專家使用到的《電路分析基礎》課程中的串并聯等效電路知識用于天線設計的思想及時在所授課班級的微信群里與學生分享。通過這些案例讓學生感悟到目前所學基本知識在最新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實際應用,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近兩年,指導本科生發表第一作者學術論文3篇。
在教學過程中將前沿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學過程中,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學科研究最新進展,前沿技術發展最新動態,提高學生的課程興趣度和學業挑戰度。在課上或者課下學業和大創指導中與學生交流有關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和技術制裁,強化工科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培養設計思維和工程思維,提升創新創業、跨學科交叉融合、自主終身學習的能力。在《信號與系統》課程講解“調制與解調”章節中,講述信道復用技術時將最新5G通信的關鍵技術“空分復用”引入課堂,激發同學們課業學習和創新研究的興趣。
五、在大學生創新項目中做學生的引路人
在大創項目立項之初,與學生們交流他們的興趣點和申請大創項目的初衷,引導學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本著踏實認真的態度去真正地做創新性研究,從申請書撰寫、方案設計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積極引導并鼓勵學生們大量閱讀高水平文獻,追蹤最新科技發展報告和成果新聞,貫徹授人以漁的導師作用。
在大創指導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實踐自我的創新想法,參與學生創新思想的可行性討論,而不是簡單告訴學生其想法是對還是不對。2019年,指導的學生們通過設計多款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超材料結構,將其加載到底饋或側饋的微帶天線上,實現了小型化、高增益或者多頻段的性能。在小型化天線的設計中,創新性地將超材料加載到底部同軸線饋電點的周圍,減小了天線的整體尺寸,并通過對稱性地加載超材料單元結構,使小型化效果更明顯;在多頻段天線設計中,將非周期性的超材料單元結構加載到天線上,在毫米波頻段實現了多頻段特性;在高增益天線設計中,創新性地設計了吸波超材料結構并將其加載到微帶天線的介質基板上,吸收饋電產生的寄生輻射和表面波,提高了天線增益。
基于創新項目研究工作,本大創項目研究工作進入了北京郵電大學第十一屆大創展,并獲得了三等獎。指導本組學生把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撰寫學術論文,在本學科重要的國際會議CSQRWC2019上發表題目為《Design of a Miniaturized Antenna Based on Split Ring Resonators for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的論文,項目負責人在會議上做了口頭報告,其陳述和回答問題表現出色。
六、結束語
基于文化傳承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的思想并付諸實踐,是一個逐漸培養的過程,言傳身教不僅是對學生父母的要求,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從自我做起,從每一次與學生的接觸開始,寓傳統文化于課業學習和創新研究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才智,推動信息產業進步、引領行業文明進程、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徐凱文.《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第九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主題演講[EB/OL]. http://www.sohu.com/a/311178618_827871,2016,11.
[2]金玉熙.大學生“空心病”現象影響因素研究[D].蘭州大學,2019.
[3]劉琳,汪德強,陳明.如何治愈學校的“空心”病——對新時代的教研組建設的實踐[J].教書育人,2018(34):4-5.
[4]胡中曉,潘敏.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缺失與構建——基于“空心病”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9):234-235.
推薦閱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創刊于1993年,是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主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