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共同的生長土壤和成長需求,共同的價值指向和理想目標,紅色文化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透視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聯系,可以找到發展紅色文化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借鑒。
關鍵詞:紅色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契合性;路徑
進入新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持續推進,信息化迅速發展、網絡化正在全面普及,人們的價值選擇更加多樣化,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更多新挑戰。紅色文化蘊含著偉大革命精神、優良革命傳統、堅定革命信仰、愛國主義精神,無論是在意識形態層面還是文化層面,發展紅色文化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紅色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1)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它產生并發展于中國共產黨長期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從縱向看,紅色文化的發展是動態、連貫的過程,它不僅屬于歷史,也應該屬于現在和未來;從橫向看,紅色文化是一種包容文化,它不僅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還不斷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因素,又融地域特色于自身。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從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特殊性來理解。根據相關研究者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其自身具有特殊性:它既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牢牢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發展中國的實踐過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它必然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是在中國長期傳播、運用和發展的過程。
2 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契合性
(1)二者有共同的生長土壤和成長需求。紅色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同產生于并經歷了革命與戰爭、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時代特征和實踐需要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內容、進程等,也決定了紅色文化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等。紅色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共同的成長需求,都必須要與時俱進、因勢革新,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回答好時代和實踐賦予的成長拷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再到“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一切都基于與時俱進、因勢革新的先進品質。紅色文化歷經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階段,適應時代和實踐要求,以更豐富的形式展現出來,以更多樣的方式傳播出去,才能更多地體現自身價值。
(2)二者有共同的價值指向和理想目標。紅色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共同價值指向是人民群眾。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將“人民性”深深嵌入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紅色文化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發展依靠人民,其價值也深深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同時,紅色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都包含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從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到“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再到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價值目標始終都指向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制度、作風、道德、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的綜合體現”,“信仰”即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也即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信仰。
(3)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發揮作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紅色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進程中產生的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崇高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抵御西方腐朽反動思想文化侵蝕的重要思想武器,有著重要的意識形態引導功能,有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紅色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融合、發展與創新,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產物。紅色文化中的思想成果、革命經驗等可以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提供原則指導,如“反對本本主義”、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等。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發展提供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
3 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規劃現有、挖掘潛在紅色資源,呈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紅色文化既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伴相生,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優秀文明成果。系統梳理現有紅色資源、深入挖掘潛在紅色資源,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取得的偉大成果的呈現。對現有紅色文化的梳理,一方面要借助各種物質形態,如紀念館、舊址、器物等來實現,另一方面紅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先輩們的崇高共產主義理想、堅定革命信念和高尚愛國情感等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其具體表現形式又有差異,所以應根據實踐發展,賦予紅色文化中的精神部分以更多的時代內涵。對潛在紅色文化的挖掘,則需要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國際國內背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的歷史進程、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形勢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需要更多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員扎根實踐,深入探究地方潛在紅色文化,收集真實可靠的一手資料,對其加以利用和創新創造,同時通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力量豐富紅色文化物質載體和精神內涵,保存和呈現黨在帶領人民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歷史成果。
(2)紅色文化融入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升群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同感。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使紅色文化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發揮紅色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正面導向功能,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中的指導地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繼續邁進。根據馬里亞諾?格龍多納的觀點,價值觀充當短期愿望和長期愿望之間的橋梁,內在價值觀是深入人心的價值觀,其作用是持久的;工具主義價值觀是側重利己的價值觀,其起的作用是短暫的。因此,在發揮紅色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正面導向功能時,應注意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努力將紅色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內涵轉化為人民內在的價值觀。可以憑借黨政機關、學校、社區等各主體的力量對人們開展紅色主流文化教育。教育的方法也應當結合時代特征、實踐要求、地方特色加以創新,靈活運用。綜合運用理論灌輸法、實踐體驗法、榜樣示范法等,提升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進而升華為行為認同。
(3)創新紅色文化發展模式,鼓勵群眾投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動實踐。紅色文化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在發展過程中依靠人民群眾的實踐,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既要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也要結合時代、實踐和人民需要創新其發展模式,吸引人民人群投身于發展紅色文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中去,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注入新鮮成分。應該充分發揮各地區人民群眾的主動性,鼓勵專業研究人員和當地群眾參于到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挖掘、收集、整理、傳播的實踐當中,結合地區特色開發紅色文化品牌、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等等,用實踐發展和傳播紅色文化,發揮紅色文化感染人、激勵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功能,以地方紅色文化的繁榮發展帶動整個國家的紅色文化欣欣向榮,讓紅色精神力量遍布祖國的各個角落,不斷激勵人民群眾投身于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胡國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05(1):38.
[2]劉建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11,23.
[3]曹智.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001).
推薦閱讀:政治學普刊有那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