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解讀
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界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反映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生態文明是以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為前提的,它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建立可持續經濟發展方式和低碳消費方式為主要內容,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根本立足點。正如俞可平所說:“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進步狀態。”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看,生態文明是對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必然趨勢。從人類文明的內涵來說,生態文明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人類價值觀念的深刻轉變,體現了人對自然的尊重和關懷,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追求,賦予了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深刻的內涵。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1.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推動我國“十二五”規劃順利實現的必要條件
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校校園文化是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一面旗幟,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產生深刻影響。高校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陣地,其校園文化建設不但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推動我國“十二五”規劃順利實現的必要條件。
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非常關鍵的時期,其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上大學時期是大學生逐步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時期,也是個人走向社會的準備時期,這一時期的大學生開始面臨如何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高校作為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其文化環境的好壞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要加強高校文化建設,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3.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高校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發源地和精神動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自覺地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價值取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樹立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并以其先進性和科學性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積極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路徑
1.改善校園生態環境,為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氛圍
校園生態文化是一種新型的校園文化,它強調校園生態環境與人的相互作用與和諧發展的關系,它通過營造特定的氛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氛圍,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從硬件建設角度出發,校園的布局,建筑物的風格和校園綠化必須具有科學性和全局性,要遵循平衡、和諧、韻律等審美原則,讓校園給人美的感受。力求將大學校園建設成為一個文明綠色的校園,給學生營造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并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的生態校園環境,使置身其中的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生態文明”的陶冶,激發高尚的環境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環境文明行為習慣。
2.加強生態教育建設,為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氛圍
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但需要完善的硬件設施,而且還需要高水平的軟件建設,這就需要通過引導性的教育來實現。要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高度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環境價值觀,大力宣傳環境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要以綠色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個人等創建活動為載體,面向學校各個群體、各個層面,全面加強生態意識培養和生態知識教育,把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為高校的自覺行動,形成愛生態、保生態、發展生態的良好氛圍。特別是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具體要求教師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以科技、文娛、體育和社會實踐等活動為載體,形成校園生態文化活動的新格局。
3.健全校園規章制度,為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氛圍
規章制度作為校園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中起著保障和規范作用,因此,建設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還需要健全校園規章制度,為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氛圍。一方面,要以和諧發展和科學發展的理念制訂和完善學校規劃,在學校規劃中充分體現出有關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理念和要求,并且通過嚴格規范的管理,把校園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從管理學角度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高校師生員工的日常行為。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與環保法律、法規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建立和完善如《校園綠色行為準則》《食堂防止污染制度與措施》《實驗室防止污染措施》等制度。總之,完善的制度具有規范、約束、激勵和懲罰以及保障的功能,對校園生態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豐富和完善社團活動,為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氛圍
良好的輿論氛圍是個體行為養成的關鍵。在高校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輿論氛圍必將有利于大學生的生態價值選擇,除了成立與生態保護相關的學生社團和協會,還要豐富和完善社團活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些紀念日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生態保護活動,另一方面,還可以組織開展相關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生態環境保護學術科技節,觀看環保電影和主題書畫比賽展覽等,使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狀況,增強環保意識和行為。高校要重視學生社團的輿論宣傳作用,把學生社團建設成宣傳校園生態文化的主要陣地,以學生社團為核心在校內外輻射性地開展生態道德宣傳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環保活動,提高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