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法律學
法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傳授法律知識、訓練法律思維、培養合格法律專業人才為內容的教育活動。20多年時間里,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歷經從恢復、重建、發展三個階段,不管在管理制度、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科建設,還是教學內容和手段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中國的高等法學教育也真正不如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尤其近年來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我國法學教育實行與大眾化教育亦步亦趨的連年擴招政策,使得法科生的規模和數量日益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是法科生的培養質量越來越多地受到來自教育界和社會各界的質疑和擔憂?!稉?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法學大類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倒數第二,僅法學一個專業失業人數在全部本科專業小類中排名第一;高職高專畢業生法律大類就業率排名也是倒數第一。
與高校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相對應的卻是法律人才的不足,各地法律部門,尤其是一線的法院卻是嚴重缺乏相關專業人才。一方面是法學畢業生就業難,一方面是缺乏法律人才,造成這種“剪刀差”現象的出現,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制度的原因,還是學科本身發展方向的原因?如今,我國已經逐步的進入了法治社會,國家的發展需要更多具備法律知識的人才充實到國家法律體系的建設之中。而法學專業做為培養法律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們如何正確對待法學專業的培養機制,提高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就業率,使其能更好的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是我們需要正確面對的問題。本文擬通過對高效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改進措施,以期對法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思路。
一、高等學校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模式僵化,與社會需求脫節
法學專業的舉辦已經20年過去了,在這20年間,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法律也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背景、教學技術、學生思想都在發生著變化。
但法學教學模式卻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很多教師還在沿用十幾年前的教案,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絲毫沒有進展。殊不知,社會的不斷變革,早已對法學人才的需求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社會不僅需要法學畢業生具有相當系統的法律知識,還要求有足夠強的實踐能力、敏捷的思維、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能力。但實際上,重成績,輕能力的現象在目前的法學教育中非常普遍。總體來看,我國目前的法學教育模式注重對學生法學原理和法律常識的教授,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造成學生很難在畢業后較短的時間內滿足工作崗位要求的重要原因。
(二)課程設置不科學,更新緩慢
課程設置不合理也是法學專業存在的一個問題,而且還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專業選修課比例過低。我國法學院本科教學中,專業選修課與專業必修課的比例為3:7,至于專業選修課在所有課程中的比重就更低了,只占17%左右;第二,實踐課尤其是法律實務應用性類課程比例過低,理論課程比例過高。
其結果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導致學生在思維能力和具體實踐操作能力上的嚴重缺陷。曾經有一位法學專業的博士,進入法院工作后,連一起普通的離婚案子都審理不了,反饋的是課堂上沒有學過這些瑣碎的知識,這直接反應出我們目前法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實踐課程類過少,學生平時學習中實踐部分缺位;另外,與學生綜合素質相關的課程太少。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專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懂理論,懂實踐的人,還需要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能在面對法律問題的時候隨機應變的處理。但現在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這方面的課程是比較少的。
(三)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培養目標不明確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我國共有600多所院校開辦了法學專業,學生總數達數十萬人,法學教育步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但在這些學生中,生源質量缺失相去甚遠。除了比較傳統的幾所政法學院意外,其它很多學校也通過各種形式開辦法學及相關專業,有些高職高專的法律專業高考200分也能上,有些則需要接近600分,學生之間的水平、能力差距很大。具體說,現階段,我國高校法學教育是按照素質教育來設計,而社會卻按照職業教育來要求。這種巨大的差距直接導致很多學生根本無法適應培養過程,結果導致培養出來的很多學生要么理論水平不過關,要么實踐能力不過管,要么綜合素質不過關。使得現在的法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四有余四不足”的問題:即專業有余而廣博不足,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動口有余而動手不足;考試成績有余而辦事能力不足。
同時,對于法學專業培養的學生究竟是什么樣的學生,學校都沒有一個定論,尤其是不同層次學校的法學專業,各自之間在培養目標上都不能達成一致。
二、高等學校法學教育存在的解決對策
(一)轉變教學方法,加強理論聯系實踐
教學方法的設計應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相適應。
才能真正實現知識轉移到創新的方向發展變化的知識結構,從單一主體到廣泛的結構性變化。鑒于目前法學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我們應該著重推進實踐教學的發展。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增加課堂法律案例的模擬分析,讓學生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推進教學方法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逐步發展為涵蓋網絡學習、交互式案例學習、考試、答疑以及自我評估等一體化綜合性教育方式。
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多的參與相關的法律社會實踐。
比如,讓學生定期到法院旁聽審理的案件,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案件,回來后讓學生根據情況自己開展模擬法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閱看卷宗、整理爭議焦點、制定開庭預案、參與庭內業務討論、制作文書、參與或協助調研信息等法律基礎性工作;另外,也要注重生活實例的考察,讓學生知道哪怕一個小小的生活實例也蘊含著豐富的法律原理,引導學生活學活用法律。總之,法學專業要逐步的開設專業導讀課程,建起具有政法特色的全程化、專業化、體系化的就業指導體系;將就業指導的普及性與提高性相結合;將知識指導與能力訓練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