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財政稅收
農村改革成功的關鍵;是現階段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逐步消減乃至徹底取消農業稅收將是WTO框架下我國稅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平安縣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已進人稅收征收人庫工作和財政轉移支付的兌現落實階段。在這一關鍵階段,總結經驗,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和完善配套措施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基本情況
平安縣轄6鄉3鎮,111個行政村,62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總人口12.3萬人,農村人口7.82萬人,總面積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4,289畝,按照稅費改革的總體要求,通過認真調查核實,全縣確定批復的計稅面積為158,592畝(其中:水澆地28,056畝,淺山地96,388畝,腦山地34,148畝),根據測算核實改革前我縣稅費負擔為276.2萬元,人均負擔達到32元,畝均負擔達到17.42元,改革后的稅收負擔為190.6萬元,人均負擔24.37元,畝均負擔12.02元。按照省稅改辦批復我縣的試點方案,經過認真測算,反復核實,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最后確定為我縣總體減負率為31.16%,比改革前稅費負擔下降85.6萬元,人均下降10.95元,畝均下降5.4元?;具_到了“農民負擔明顯減輕”的目的。
二、存在的問題
1、因政策規定,天然林禁采,稅費改革后,全縣194人集體林地護林員報酬兌現難度大。
2、大部分群眾對退耕還林(草)土地面積的征稅不理解。
3、鄉村債務達1028萬元,且由于類型不同、牽扯面廣,在這次稅費改革中分開處理難度較大。
4、社會減免孤寡、殘疾人納稅問題無法解決。
5、農村防疫員報酬無法解決。
6、農業稅及其附加稅全部以土地為根據計征,凡人均耕地多的都是偏遠地區,農民無二、三產業,地膺民貧,交的稅反而多;城鎮效區農民人均耕地少或者全部被征用了,以從事第
二、三產業為主,相對較富裕,他們的負擔很輕甚至一分錢負擔也沒有了,連過去負擔的三提五統費也不交了,這樣窮人替富人納了稅,太不公平。
7、文件規定,計稅以第二輪承包的耕地為依據。
可第二輪承包是在第一輪承包的基礎上“動賬不動地”,經過23年,耕地變化很大:城鎮效區被大量征用的耕地有相當一部分未核減;大包干以后農民開墾了不少山腳河灘地沒人賬,形成了無地有稅和有地無稅的現象。
8、“兩工”取消,村里修路、植樹、小型水利維修和農田基本建設無法進行了。尤其是小型水利,是過去幾十年流血流汗的勞動成果,如果不維修,毀于一旦,前功盡棄,更迫切的是小學危房的維修,過去備點料,用十幾個義務工就能修好,今后,比如房子漏雨了,料買得起,工錢付不起,一切公益事業都舉步維艱了。
三、完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方案的建議
2003年我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總體要求是:總結經驗,完善政策;全面推進,分類指導;鞏固成果、防止負擔反彈。農村稅費改革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不能指望一步到位或一墩而就,應盡量地簡便易行,好操作,并不留漏洞,更要兼顧到能為其它配套改革措施開路,做到牽此一發而動全身。平安縣的農村稅費改革要結合當地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減免費等政策。稅改方案的制定必須考慮與原先的稅費制度相銜接,避免大的震蕩,防止同等耕種條件土地的農業稅負擔過分懸殊,促進農業稅負擔公平合理。同時要確保減免政策及時兌現到戶,做到村村減負,戶戶受益,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1、繼續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耐心細致地做好干部群眾的思想工作,消除部分群眾的抵觸情緒。
2、切實抓好各項政策和配套措施的落實,不出臺新的收費項目,不提高原有的稅收標準,把農民負擔納人法制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切實做到“三個確保”:確保改革后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不反彈,確保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確保農村教育經費正常需要。這是衡量農村稅費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也是順利推進試點工作、鞏固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
3、按照自愿、有償原則向農民收費,并實行公示制度。加強收費管理,做好農村服務工作不準強制服務、強行收費,或只收費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