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1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價值取向的現實問題
1.1從教學方面看,一是體育教學改革進展比較緩慢,舊的與時發表展不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仍然被一些學校采用,難以充分調動廣大學生鍛煉身體的熱情,不利于廣大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理念;二是高校體育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場館等設施建設受限,客觀上抑制了高校體育教學現代化發展的速度;三是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結構不甚合理,素質有待提高,難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四是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不濃層次較少,與其它校園文化形式缺少寓教于樂的有機結合。
1.2從學生方面看,一方面在社會轉型、經濟轉型時期,部分大學生受到社會道德滑坡等因素的影響,沒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其體育意識淡薄,身體素質狀況不容樂觀。另一方面是競技體育的拜金主義價值取向導致校園內外的各種丑陋現象滋生,諸如黑哨、假球、假年齡、興奮劑事件、金牌內定、黑箱操作等等,這種種不道德的狀況誘發和加劇了部分大學生崇尚拜金主義,道德自律性和學習主動性較差等不良傾向。
2導致高校體育價值取向扭曲的因素分析
導致高校體育價值取向扭曲的因素,既有來自校內教與學方面的因素,也有社會與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影響。析其原因:
2.1在以往較長的時期里,因為政治和社會的某些需要,高校體育從體育標準的設置到教學課程的實施曾一度忽視甚至壓抑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大都是在競技體育的目標指導下進行的,使體育課程的發展呈現出與競技體育價值取向相匹配的機制和效應,造成了體育課程標準類似于運動成績水平的評定。高校體育課程應該是大學生在自我定位基礎上的自主選擇,體育課程在內容的選擇和方法的實施上,都要適應并促進每個大學生在身心發展上的特點與水平,適時地促進他們的身心全面發展。因此,對體育課程目標的確定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而是體現了國家對未來人才身心健康要求的意志。
2.2大學生優良的身心素質應包括較強的免疫力、抗病力,科學的衛生習慣和生活規律,健康的體格和頑強的意志,鮮明的獨立性和穩定的應變力,以及剛強的承受挫折能力等。這就要求高校體育課程和運動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適應時發表展的需要,積極開發相應的體育課程和運動資源。即在價值取向上提供合乎大學生身心發展實際的衡量依據。
2.3當代大學生對體育鍛煉已經開始具備比較明確的認識和比較健康的動機,他們的體育價值觀念呈綜合化、多元化趨勢,不再局限于體育可以強身健體,而是更廣泛地意識到體育對心理健康的價值,這反映出大學生主流群體對體育精神理念的認識日趨成熟。與此同時,迫切需要我們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充分領會體育教學改革所提倡的淡競技、重娛樂的理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優良的品質、高尚的情操、健康的體魄多渠道地傳授給學生,達到體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3確立高校體育教學合理價值取向的對策
確立高校體育教學合理價值取向的對策,似應從改進體育教學,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入手。其內容主要有:
3.1通過高校體育教學體制的改革,在制度層面上為大學生們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選擇。引導大學生們能夠自主地摒棄為應試而教育的價值取向。盡管現階段為應試而教育的價值取向還有著相當的市場,但從發展看,為應試而教育的價值取向,既不利于個人潛能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從改革考試制度上來限制對這種價值取向的選擇。
3.2通過高校體育教學課程的改革,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突出體育的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實用性和可接受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態度,形成終身體育觀,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要摒棄只為專業而教育的價值取向,從長遠看,這種功利的價值取向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利于學生個性潛力的開發。
3.3通過高校體育教學手段的改革,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促進大學生們確立為生活而教育的價值取向,這是以能否加強引導與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不斷地調整教師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教學能力為前提的,是以能否增加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為保障的。
3.4通過高校體育教學空間的改革,諸如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扶持與建立各種俱樂部,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娛樂競賽等;創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文化手段來拓展實施體育教育的空間。這種整合的價值取向加強了對大學生其社會交往能力的培訓,增加了大學生們對今后走向社會時迫切需要的創業和創新能力需求的重視程度和鍛煉機會,促進了大學生們學會將“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統一起來,積極鍛煉培養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從而為將來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小結
高校體育價值取向的合理與否是與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消費逐步呈出的多元化趨勢緊密相關的。因此,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視野也應該著眼于為了更好的滿足不同層次和人群的體育消費需求,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中也應該吸納國內外全新的體育工作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