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在大學期間延續的重要性
進入大學讀書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異地求學,遠離父母,即使是同城求學,也因為課業的需要基本選擇住校的生活。此時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是個全新的教育環境,家庭教育式微。從筆者個人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數據顯示,所帶516名學生中,只跟不到十分之一的家長有過直接聯系,其50%是因為學生請假回家需要與家長進行確認,10%是學生在學校有異常情況發生,30%是因為成績落后的問題,10%是詢問小孩的入黨問題。通過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長與學校和老師處于“失聯”狀態,只能通過自己的孩子間接得到關于他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第一手資料掌握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家庭教育實施的效果和影響。此時家長的功能僅限于提供親情的鼓勵和遠方的囑托。
根據各類媒體的報道,目前大學非正常事件的發生不絕于耳,學校固然難辭其咎,但是為什么與學生最親近的家長也不能施展絲毫的影響力,甚至毫不知情。很多家長有著這樣的錯誤觀念,認為孩子進入大學時已經十八周歲,不再是未成年人,學校的環境可以信賴,故完全放手對孩子的延續教育,只要孩子能完成順利畢業的目標。事實是,因為中國現象教育體制的影響,許多孩子在進入大學前,智力因素得到大幅度提升,而非智力因素卻急需補課,涉及到個性的進一步完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科學形成、由于身心發育未成熟、社會經驗相對缺乏,父母必須通過情感支持和行動支持,幫助孩子克服獨立生活后遭遇的各種困難,磨練堅強的品格,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三觀,從而在邁出校園大門時能夠真正獨當一面,積極應對各類的挑戰。
二、大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學生家庭教育感情投入存在兩個極端
父母與子女是血緣自然的親子關系,父母對子女感情投入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如前述家庭模式中提到的放任型和溺愛型,父母對子女的感情投入的量都不科學,容易導致子女不能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因此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也就不能完成在大學里應盡的社會責任。
2.家庭中父母角色定位模糊,分工存在誤區
在對許多學生家庭的了解中,家庭結構基本都是父親承擔主要的為家庭創收的重任,解決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母親則是了解子女的生活狀況,負責噓寒問暖,和孩子在校的情感狀況。沒有認識到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一項分工明確,同時又是潛移默化、兼容并包的長期的復雜的工程。
3.家庭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缺乏了解,期望過高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十分了解自己子女的所思所想,認為孩子是自己所生,對小孩無所不知便是天經地義的。實際上,人的心理狀態的變化是十分復雜的。尤其是在突然離開父母,來到完全陌生的環境,人不斷通過與外界的溝通和反饋,重新的界定自己,如果界定發生偏差,而父母又沒有及時的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容易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近年來大學校園自殺事件經常發生,基本上都是學生的心理上出現嚴重的失衡現象,靠自己無力取得平衡,而又沒有外力的幫助,導致慘劇的發生。
4.家庭教育觀念顧此失彼
(1)重考試成績,輕學習能力。中國的教育傳統向來是重視成績,即使在孩子進入大學也不例外。實際上,大學教育不同于之前的教育階段,目前中國的前大學教育主要仍然是為準備高考而設置的,其實成績再好,也只能表明,學生對考試大綱內的內容掌握的程度比較高。而與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關聯性不大。大學作為七成高考學子的入口,不應只是為學生換了一個學習的教室,而應該承擔起幫助學生辨明自己日后發展的方向,提供儲備專業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而家庭教育同樣也要與此目標保持一致,不要只關乎如何提高孩子的應試能力,更主要的是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學習的持續力。
(2)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大學生來自父母最多的關切的提問就是“你吃的好不好?住的好不好啊?”“夏天熱不熱,冬天冷不冷?”而不是你現在狀態怎么樣,有沒有煩心事,心情怎么樣,與老師學生的相處如何。目前大學生也是一個心理疾病易發的族群,但是任何心理疾病的爆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各種影響相互交融碰撞,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會爆發出來的。而且容易患病的學生很多性格上是內向膽怯的,不愿主動與他人交流,袒露心跡,很多父母、老師和學生又缺乏關于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非常容易延誤疾病的正確診斷。
5.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失偏頗
(1)重言傳,輕身教。孔子說過教育要不僅言傳,而且身教。對孩子講述道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將這些道理作為自己行為處事的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真正效果。孔子還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是說自己行為不端,就不能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即使想借助家長的權威進行各種指令,也是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的。
(2)重呵護,輕磨練。目前大學生中大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親戚寧愿傾其所有,也要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在自己主觀努力下讓小孩遠離物質的貧乏,遠離挫折。很多剛進入大學的同學都抱有這樣這樣的幻想,以為離開了父母監管、書本圍繞的夢想的自由之地,實際上卻是來到了社會試煉的開始之地。由于生理、心理都沒有做出適當調整,導致在應試教育下被壓抑或者掩蓋的問題,在進入大學后進行總爆發,導致情緒障礙的直接原因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對挫折的認知。正確認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挫折中重新形成對自己對問題形成較客觀正確的認識。
三、針對大學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
1.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優勢,推進全面教育的有效開展針對大學生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責無旁貸的責任,不能等到發現問題,再相互推卸責任,而是在問題發生之前進行溝通了解,加強合作。學校和家庭對學生信息的掌握存在不對稱性,學校主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家長主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習慣秉性,因此學校和家庭間因努力創設多種交流渠道,互通有無,完善對學生在大學階段的情況的了解,更好的幫助學生適應和度過大學生活。
2.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強家庭教育實效作為大學教育的主題,針對大學生,學校和家庭也因保持態度上的一致,首先是尊重學生的獨立性,注重保護學生的隱私,一律平等對待,認真聽取學生的想法,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總結
總之,為了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材,必須構建學校、家庭和學生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開創現代教育新局面。
作者:宋亞麗 單位:鹽城師范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