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有關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二者關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界與教育學界共同關心的話題。
自2004年開始,研究者就以“南北心理論壇”的形式展開了對“心理—道德教育”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研究,2006年正式將論壇命名為“中國心理———道德教育論壇”。幾年來,我們的研究涉及心理—道德教育本土化問題、心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思考、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心理—道德教育的課程研發等領域,這些都是在理論層面上的探索與思考,而作為一個實踐者,我們需要更深一步地去追尋其內在的聯系與問題的實質。我們更愿意將心理—道德教育作為心理與道德教育相互融合與互補的產物,是正在形成中的符合中國現代教育規律的一門新學科。
一、“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符合我國的文化與國情
任何一種教育理念,亦或教育形態的萌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積淀與現實需求。心理—道德教育就是這樣一朵綻放在中國教育土壤之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奇葩。
五千年的文化智慧構成了中國教育的豐富內涵,而教育又擔當著傳遞與發展文化的使命,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對心理與道德教育的融合加以闡釋。以“天人合一”作為方法論,看待心理—道德教育就意味著心理與道德是相互關聯、合二為一的:其一,心理教育關注的“人道”與道德教育關注的“天道”,在其存在的本原上呈現“天人合一”的狀態;其二,心理教育所關注的“客我”與道德教育所關注的“主我”的結合,是人精神生命的完整體現。由此看來,現實的國情與文化底蘊決定了我們的心理教育應當具有其“教育性”:首先,心理教育作為一項提升和改善心理機能的社會活動,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而孤立存在;其次,心理教育作為一項培養人的教育實踐活動,其本身也具有價值實現功能。因此,心理教育不僅需要價值參與,而且要體現道德教育的價值導向作用。
同樣地,道德教育在其實施過程中也需要心理因素的注入。這是由我國道德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所決定的,是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道德教育價值定位不僅要滿足于“社會的需要”,還要實現“人的發展”。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人的精神成長,而精神成長的內核又是人的心理成長。因此,在現有的道德教育實踐中融入心理元素,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的補充與糾偏。
二、“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產生立足理論,源于實踐
模式作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中介,其產生既要立足理論又要源于實踐。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產生,就是在理論基石之上對心理教育實踐的把握與提煉。正如班華教授所言,“心理—道德教育并非是理論演繹的產物,而是在課題實施中,在觀察中小學心理教育的實踐中,發現這一教育現象,經過多次觀察和思考提煉出來的。”[2]因此,我們的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小學心理教育活動中形成的一種具有原生態特質的教育形態。這種將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是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自覺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和質樸性,是在現有教育實踐基礎上的一種真實創造,是民間教育智慧的體現。
事實上,在這些一線教師的意識形態中,對于心理與道德、心育與德育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更沒有刻意實施“心理—道德教育”的觀念,他們只是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心理與道德教育的融合,創生了一種原生態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
這為心理—道德教育指明了一條通向實踐的行動途徑,把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研究從理論中解放出來。
因為只有源于實踐的理論才是最具有真實性的理論,才是經得起推敲和考驗的理論。而理論也只有在實踐中被不斷地檢驗和修正,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
三、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理論支點
一個理念,亦或是一種教育形態的產生,必然有其理論上的支撐。
因此,探討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就一定要在理論上為它們找到共同的支點。
從人是心與德的載體這個視域出發,德心融合視域下的心理—道德教育其理論支點是人的發展與人格的塑造。人格是一個人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質,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所要解決的就是人格的成長與教育問題。由于道德教育所指向的“道德人格”與心理教育所指向的“心理人格”具有同構性,使得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的融合成為了可能。[3]一方面,心理—道德教育秉承著心理教育中對個體完整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心理—道德教育又傳承著道德教育中對個體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品格的培養。因此,心理—道德教育需要從人的生理基礎出發,培養心理層面的人格特質,并使這種特質進一步生成社會文化層面的人格特質。
四、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價值歸屬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糾結于心理—道德教育的學科歸屬問題。
事實上,歸屬于何種學科,這只是分析與研究視域的差別而已,并沒有本質的不同。無可否認,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兩門學科確實存在諸多差異,主要體現在對象與目標上。道德教育指向人的德性結構,目標是優化人的道德素質,教育內容是道德方面的;心理教育指向人的心理機能,目標是優化人的心理機能,教育內容是心理方面的。
[4]然而,不論道德教育還是心理教育,它們都是教育的一種形式,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的彰顯。如果我們拋開表層的差異,從價值的視角去關注心理與道德教育,就可以將兩者的關系清晰地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