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人類學校教育發展史和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的事實表明,一所學校的管理,一定的規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同時選擇一種相應的教育理念予以導向,那就是完整的學校管理。
人類教育理念是多種性質多種層次的。從哲學視點看,教育理念的最高層次的歷時態是沿著“神化”、“奴化”、“物化”、“人化”的軌跡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由于辦學主體選擇的相對“自由”性,這些最高層次的教育理念,在同一時歷史時期、同一國家和地區的不同學校里也不同程度地同時存在著。這里應特別關注的是一所學校的教育理念大多不是哲學上的最高層次理念,而是從各學校辦學的具體背景和管理者的教育價值取向出發而確定的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這是哲學最高層次教育理念下屬的多樣亞層次教育理念。在教育史上曾出現過諸如“磨煉教育”、“博雅教育”、“膜拜教育”、“經院教育”、“棍棒教育”、“自然教育”、“泛智教育”、“仁愛教育”、“形式教育”、“實質教育”、“傳承教育”、“陶冶教育”、“行為教育”、“生活教育”、“尊重教育”、“自由教育”、“管訓教育”、“要素教育”、“永恒教育”、“合作教育”、“生存教育”、“實用教育”……。在我國近二十年來學校教育改革中,各級各類學校也提出名目繁多的亞層次教育理念。
諸如“全面教育”、“升學教育”、“實踐教育”、“素質教育”、“新人教育”、“主體教育”、“全人教育”、“個性教育”、“成才教育”、“和諧教育”、“希望教育”、“成功教育”、“快樂教育”、“磨難教育”、“封閉教育”、“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自我教育”、“活動教育”、“適應教育”、“超越教育”、“創新教育”、“精致教育”……真可謂百花齊放,舉不勝舉。
如何評析上述各種樣式的亞層次教育理念?不用說總體評析的高難度會令人望而怯步,即使對某一種理念的評析也不是一大篇文章甚至一本專著所能完全說清楚的。在這里只能說,每種理念無不是學校管理者對教育活動體系的多要素(教育的對象、價值、功能、目的、內容、課程、模式、方法、手段、教師、學生、環境、邊緣、評價等),在全方位、全過程和全員運作調整中所面對的矛盾,有共同的也有不同的。一所學校的管理者為了提高其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充分發揮全部教育活動要素或某層面要素的功能,他們的經驗和感悟或深或淺或急或緩地提醒他們:如果有一種教育價值理念統攝各種教育要素,不僅不致走偏方向,而且也會減少由于方向相背而產生的“內耗”。實際的教育管理還表明,由于一所學校的培養目標、現有條件和水平的不同,由于管理者的辦學經驗、思想理論和決策風格不同,直接影響他們各自教育理念的樣式。所以學校不同,管理者不同,其教育理念也不盡相同,這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
面對歷史的現實的這些名目繁多、難以言盡的亞層次教育理念,如果從教育的本真涵義和“人化”教育價值尺度進行辨析,還是不難看出,上述各種教育理念,在表述、背景、性質、類層、旨意、時態、實效方面,確實存在著全偏、深淺、虛實、顯隱、久暫和正誤之別。這就提示我們對已有的各種理念應進行冷靜的辨析,既不能簡單的肯定,也不能簡單地否定,應從教育的復雜性和躁動發展的寬宏視野,善于從教育理念的百花叢中優選、提煉更符合教育本真意蘊和“人化”教育方向的多樣亞層次教育理念,以期各級各類學校的制度化管理都處于正確教育理念的導引之中。當然正確的教育理念最終還要靠教育實踐的檢驗和先進教育理論的科學論證。在新世紀人類會集中更多智慧深入探索“人化”教育理念和學校管理模式。傳統的和現實的各種教育理念都將是未來更新的“人化”性質教育理念的寶貴思想資源。
前不久,東北師范大學的管理者,積多年辦學經驗,為在新世紀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質量,認為除了繼續加強改善制度管理外,更要倡導教育理念統攝的管理。他們經過深思熟慮,根據本校的特點和他們的教育價值觀,審慎地選擇了“尊重的教育”作為本校的教育理念。可以說這是當前我國教育理念百花園中的又一朵新花。
“尊重的教育”無疑是屬于“人化”教育范疇中的一種亞層次教育理念。從教育思想史中可以看到,“尊重的教育”其思想淵源久遠、歷史根基深厚,教育效率效果優良的案例,多已集錦成冊,這表明其生命力認同性是最強的,新世紀的教育和學校管理應繼承發揚這一優秀教育思想傳統。當然也要正視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傳統的“尊重的教育”,其旨意多限于師生關系和教育方法層面。
當代和未來的教育活動,人們將在“人化”教育這一最高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分化出更多更新更科學的亞層次教育理念,且并行不悖。“尊重的教育”在當今和未來教育理念百花叢中,不能說它是涵蓋或代替其它各種亞層次教育理念的唯一正確的教育理念,而只能說它是一種較好的教育理念。
筆者認為倡導“尊重的教育”一方面要堅信自己立論的基礎,另一方面對其它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教育理念,也要博采眾長,不斷豐富“尊重的教育”理念。如果“尊重的教育”能在整個教育活動體系各要素中都能確立應有的價值,如果“尊重的教育”能在教育全過程中建構起暢通的運行機制,如果“尊重的教育”能在理論上對自己的立論基礎及各種教育理念比較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新成果,“尊重的教育”將會對人類教育思想、學校管理和整個教育學說的發展作出令人矚目的貢獻。
筆者還認為,倡導“尊重的教育”,就尊重的對象主要是人,人有人權,有人格尊嚴,人是主體,就應受到尊重。從教育的全程來看,人是教育的動力源、出發點和歸宿,人的發展和成熟有個過程,而促進其發展成熟的教育活動也有過程。這就規定了教育活動中的人都應受到尊重,這是無條件的。然而教育的歷史和現實還表明,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具體的社會個體和群體,其生成和教育活動時刻都處于教育的社會的和個體自身的各種因素及其變數的影響,其中存在著有益于“人化”的因素應予尊重,而對那些不利于“人化”的消極因素,如不正當的害人害己的需求和違法亂紀的行為,不僅不能尊重,而應嚴格予以斥責、管束、禁止和矯正教育。這就是說,倡導“尊重的教育”,既是無條件的也是有條件有底線的,“尊重的教育”不是放任自流、自由化的教育,更不是對社會共同利益和學生長遠的根本利益的不負責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