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培智學校是致力于智障兒童生存教育和康復性教育的教學機構,其優質、多維、以人為本的整體性教育環境是幫助特殊兒童實現主體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前提下探討“特小”的藝術教學,對拓展智力落后兒童的心智技能具有重大意義。筆者在近六個月的下基層小學實踐摸索中,以教師身份參與該校“課改”中的藝術實驗教學后,結合教學結果比較,現就特小美術教學的功能性及教學特點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現行的美術教學多采用注重概念、技能的常規普小美教方式,實施起來較為困難。由于學生理解邏輯概念、明了指令要求困難,模仿能力弱,動手能力、持久性、適應能力差,缺少主觀介入,因而教學效果較不理想,學生接受狀況極為被動。筆者分析原因,認為以下兩個因素起決定作用:
(一)受教對象的差異性
弱智兒童大多腦神經受損,大腦皮層接通機能減弱,導致他們感覺、分析及綜合能力下降,條件聯系的分化難以形成,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不協調,形成調節條件困難,即便形成也有不精確和易消退的特點。此類兒童的保護抑制占優勢,神經活動惰性嚴重,不能主動探求周圍世界,會被事物的表象所吸引,而忽略其目的性,致使學生在聽課時,感到跟隨老師的教學引導較困難,理解教師意圖也較費勁,而放棄努力。
(二)特小美術教育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存在偏差
常規美術教學的實施偏重邏輯性和語言講解,強調科目中心,注重美術內容結構的條理性、教師展示教學過程的可觀測性和科目結果的可檢測性,美術規律性的理性認知結構成為特小美術教學的內容,同該類學生“可接受”狀況明顯脫節,課堂僅成為教師展現教學過程的舞臺,而較少實質性的互動教化。通過對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若想改變現階段特小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對象的不適應現象,應改變特小美教的功能性指向和教學方式。因此,我們就如何順應藝術能力培養,實現藝術教育在兒童知覺和心智成長中的廣泛影響,如何建立對特殊兒童有效的藝術教育干預等問題,開始了治療性美術教育和認知美術教育并舉的功能性美術教學摸索。
二、實驗教學前期狀況
該校自2002年起,率先采用了藝術課選擇性分組教學,把低(1-3年級)、中(4、5、7年級)學生根據綜合學習能力分成超人組(輕度智障)、藍貓組(中度智障)和寶寶組(重度智障)三組,在同一時間分別接受音、美、體偏科教學的藝術課訓練,教學形式以主帶輔[1],由該校任課教師根據學生接受狀況自編教材,自主教學;與此同時,前兩組學生自行報名組成“智訓組”,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提高。課程設置強調了藝術課的綜合性,其教學模式具有靈活和科學性,將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差異性聯系起來,針對性強,消解了以年級分類的單科教學中接受程度不一、課程科目單向的特點,加強了對輕、中度智障兒童身心發展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們抽取典型班級,進行摸索性實驗教學,為期半學年。
(一)對象選擇
中、低重度寶寶組(zH、dH)是全校適應性最差的一組學生,我們將其作為治療性美術教育的對象。認知性美術教育的展開,則選擇了由輕、中度智障生組成的“智訓組”,對象選擇上做到既有針對性又具全面性。
(二)采取的方案
通過對學生狀況進行了解后,設計了單元式的教學結構,消弱程式化的教學導入、教學步驟等美教過程,強調單元課程的前期準備和后期總結與分析,根據不同教育情境和兒童狀況展開美術教學。方案注重在引導學生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協助兒童認識自我與外界,擴大他們認識的經驗范圍,把培養感、知覺能力、分辨能力和情感感受力的過程放在首位。
教學方法偏重直覺認知式的美術教學活動,注重調動孩子內在的感知覺潛能和表達需求,培養他們對周遭事物經驗的感受性與敏感性,改變呆滯和認知被動的狀態,并通過和孩子共同分享繪畫經驗,一起構思下一輪的美術活動等互動環節,幫助其認識自我,增進其信心,最終達到開發其潛能,統整其認識和整合其感官體驗的目的。
(三)兩組功能性實驗教學的具體實施
1.重行為干預功能的治療性美術教育實驗教學
在治療性美術課的探索中,由于H組的學生為無法進行正常教學的重度智障生,我們采用了不妨礙個體表達的“場”的營造,增設了促進知覺成長的自由涂鴉訓練,通過四個單元分步實施由淺及深的教學,引導學生調動自身感知,主動表現。目的是喚起內在的潛在需求,激發其參與繪畫活動,促進感官間的協調配合,增進手、腦、眼的統知覺能力,調動互動教學的產生。在培養他們學習能力的同時,試圖以美術活動為媒介,與之交流,讓美術成為其疏通情緒和調整行為的渠道,幫助孩子感知自我,促進心智,激發內在創造力,進而達到對情緒行為的干擾和消除創傷經驗的康復作用,增長他們的信心和表現力。
2.重認知拓展功能的實驗教學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學生學習狀態有所改觀,孩子們的感知力在教學引導中被激發出來,以往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回應性明顯改觀;一些學生的過激行為被緩解,對美術的表現方式產生了興趣,對美感體驗的需求開始強過物質獎勵需求,并有不同程度的能力增長表現。隨著活動中孩子經驗范圍的擴大,他們對以往熟視無睹的美術工具和周遭環境也發生了興趣,并樂意一遍遍嘗試使用工具,表現感受的美術形式也開始出現各自的特點。
治療性美術教育實驗課的結果證明,美術的功能不只是一種技能,還有對情緒的干預作用,美術創作活動不僅能緩解情緒、減輕困擾,還能幫助有內在沖突的重度智障生實現內在統整的同時獲得舒解與滿足,有助于安撫他們脆弱的心靈,重拾獲取知識的信心,以積極的態度、適當的行為方式來面對和適應社會生活。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增進他們之間的友愛交流,增強他們對周邊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