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老年教育論文
一、社區學院開展鄉村老年教育的可能路徑
(一)搭建以社區學院為中心的教育服務平臺
學院通過整合多種資源,創設多個平臺,形成以社區學院為中心,其他培訓平臺為輔助的輻射式培訓網絡,以擴大培訓的覆蓋面,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在各個行政村成立村民學校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原理,指出“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也就是教育要面向社會生活、面向人民大眾,把人民大眾生活的場所都當成教育的場所,打破傳統教育封閉性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模式,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鄉村老人大多居住分散、行動不便,給集中學習帶來了較大不便。學院積極拓展培訓渠道,在全鎮74個行政村均設立教育點,并在人口相對集中的行政村成立了35所村民學校,建成了“社區學院”、“行政村”兩級教育網絡。辦學進村,送教到戶,使鄉村老年人不出村就能參加學習。學院采取長期班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長期班以每月一次定期集中學習為主,短期培訓以動態類的如腰鼓、舞蹈等為主,在農閑時間集中培訓三五天,以解決農事繁忙與學習的矛盾,把服務老人、方便老人作為老年教育工作的切入點和歸結點。
2.在人口集中行政村成立老年社團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提出“從做中學”的理念,指出“在做事里面求學問”比“??柯爜淼膶W問好得多。”符合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即知識是從實踐中獲得的。學院在全鎮人口相對集中有一定文體活動基礎的鄉村成立了18個老年社團組織,秉承“公民就是教師、生活就是教材、社區就是課堂”的教育宗旨,以其非營利性、民間性、公益性、自愿性與組織性的特征。各老年社團組織分別由專職教師和學員擔任教練,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并鼓勵和組織學員以其所長直接為社會開展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組建一支來源廣泛的師資隊伍
一個學校辦得好不好,關鍵要看教學質量高不高,而教學質量的高低,又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學院通過挖掘資源、拓寬路徑,建立起來源廣泛、結構合理、能滿足需求的教師資源庫。先后組建了專職教師隊伍、兼職教師隊伍、特聘教師隊伍及“學員”教師隊伍。
(三)開設符合鄉村老年人特點的培訓課程
老年人學習的第一要務不是為就業,更不是為謀求地位,從某種角度講,老年教學就是一種娛樂教學,一種休閑教學。同時,開設的各類課程要重視融入“鄉村元素”,符合鄉村老人的特點和需求,著眼于提高社會生活能力。起點低、生活氣息濃厚,要易于被鄉村老人所接受?,F已開設心理干預、農業技術、政法文史、醫學保健、音樂戲曲、家政服務等30多個教育項目。
(1)心理干預輔導。采用“流動心理工作坊”和“專題講座”相結合的方式。“流動心理工作坊”邀請當地的人民醫院退休心理醫生,深入到各個鄉村,以聊天談話的方式開展個性化的心理健康輔助,排除心中的苦悶。心理輔導“專題講座”邀請專職心理醫生,針對鄉村老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運用講課、個案分析等方式,幫助老年人解決心理問題,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2)農業技術培訓。比如開展水稻播種、蔬菜栽培、水果種植等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農業技術,增加他們經濟的收入,增強他們的生活信心。
(3)文學歷史教學。系統有序地擴大老年人的知識面,使他們更善于接受新事物,從而與時代保持一致,展現老年風采,使老年人回家和兒輩孫輩交流的話題更多更生動了,嘮嘮叨叨的老話少了,在家庭里更受歡迎。
(4)法律家政教學。使老人直接學會相關知識。比如家政課中涉及的家庭關系處理的內容,為老人搞好婆媳關系、爺孫關系等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實現家庭內部的和諧。法律課送教下鄉中,教會鄉村老人辨別假幣,使他們在出售農產品時避免收取假幣,增強社會認同感,減少不和諧因素。
(5)衛生保健培訓。使老年人改變消極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提高預防疾病的能力,減少醫藥費支出,減輕子女的經濟負擔,讓老年人的學習生活更有樂趣。
(四)建立多方協作聯動的保障機制
鄉村老年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應克服單打獨斗的局面,整合多方資源,開展多層面教育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社會化,社會資源教育化”?!督逃?mdash;——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所屬社區具有巨大的教育影響,不論在學習合作和相互支援方面,還是在可能以更深入的方式積極學習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方面,都是如此。整個社區應意識到自己要對每位成員的教育負責,或與學校經常對話,或在學校缺乏時,承擔起部分非正規的教育工作”。
1.發揮當地政府的主導作用
老年教育實質上是公益事業,利益驅動少,必須由政府及其主管部門進行認真的動員和組織,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有效統籌各種社會力量,使他們積極參與老年教育工作,為老年教育提供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西周鎮老年教育由教育副鎮長全面負責,下轄社區教育辦公室,協調各項工作,社區學院具體承擔教育任務。每年落實專項培訓經費5萬元以上,從組織上、物質上確保老年教育的順利實施。
2.發揮農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
黨支部、村委會是農村的最基層組織,具有宣傳、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等職責。鄉村老年教育離不開各行政村的支持,社區學院應積極發揮農村黨支部、村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和組織管理功能。
3.發揮老年大學、老協會、退教協會、文化站等群團組織的教育作用
(1)與老年大學合作,發揮其教育資源優勢。老年大學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教育運行模式,學院借鑒其培訓內容與管理方式,聘請其專職授課教師。
(2)與鄉村老協會合作,發揮其地域資源優勢。老協會是每個鄉村的群眾性組織,對本村的老人情況十分了解,在組織老年活動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學校應積極發揮鄉村老協會的地域優勢,密切合作,確保教育培訓的順利進行。
(3)與退教協會合作,發揮其言傳身教優勢。退休教師有比較高的文化層次和比較多的空閑時間,學院與退教協會緊密合作,讓退休教師擔任心理干預教師、娛樂活動教練等,通過他們的言行去影響感化他人。
(4)與文化站、計生辦、工會、婦聯等合作,發揮其教育活動優勢。通過聯合舉辦各類文藝娛樂活動和教育培訓活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實際生活品質。
二、實踐成效
(一)建立了推進鄉村老年教育的運行機制
1.形成了“中心輻射狀”教育新機制
學院在全鎮74個行政村均設立教育點,并在人口相對集中的行政村成立了35所“村民學校”,在有一定文體活動基礎的鄉村成立了18個老年社團組織,逐步形成了以社區學院為中心,多個培訓平臺為輔助的輻射式培訓體系。
2.架設起多方協作的教育“立交橋”
社區學院利用社區內部各種資源、社區與社區之間的資源、社區與社會組織的資源,創新辦學模式,廣開聯合辦學之路,構建了一套以當地政府為主導、社區學院為主體、各群團組織及企事業單位相互協作的培訓體系,多層面拓寬老年教育覆蓋面。
(二)探索了鄉村老年教育的基本策略
1.教育過程的人本化
許多鄉村老人的文化素質偏低、加之行動不便,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個體意識比較強烈,更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因此,對他們進行教育培訓要充分維護他們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情感關系和個性差異,教育過程放低要求,激發參與學習的自覺意識,建立和諧的教學關系。
2.教育內容的差異化
鄉村老人不同的年齡特征、不同的人格特質、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家庭狀況、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潛能,不同的知識結構,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個性。在教育實踐中,應考慮課程分類差異化,做到實用性、普及性、興趣性相結合,為普通老百姓提供喜聞樂見、切實有效的教育。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功利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既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也有人文素養等方面的教育。
3.教育方式的多樣化
社區學院應建立靈活、開放的教育模式,選擇有效的方式方法,靈活地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育時間靈活安排,教育時段長短相間,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時由于鄉村老人同在一個村坊,相互熟悉了解,叫得動、喊得應,學院充分利用鄉村老年群體的人力資源,組織鄉村老人開展相互教育、相互服務,既有利于推進鄉村老年教育的發展,也有利于鄉村老人實現自身價值,增進幸福感。
(三)提高了鄉村老人的整體素質
1.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據統計,通過教育培訓,80%以上的鄉村老人在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有了明顯的轉變,亂丟垃圾的少了,活動鍛煉的多了,整個鄉村比原來整潔了許多。
2.培養了健康的個性心理
經過教育培訓,鄉村老人的精神狀態都比以前有了改變。尤其是經過個性化心理輔導的鄉村老人,85?以上改變了自卑、自閉的心理,變得樂觀、開朗、自信,善于與同伴交流,相對而言,原來愛鉆牛角尖、愛斤斤計較的個性有了淡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比原來融洽和諧了。
3.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如今已創建學習型家庭200多戶,鄉村學習型單位20余家。終身學習的觀念已逐漸內化為鄉村老人的自覺行為。
4.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
學院精心打造各類鄉村文藝精品,參加群眾文化活動。如組織腰鼓隊、柔力球、功夫扇隊等參加鎮政府在每年12月份舉辦的“農民文化藝術節”表演活動,在多個鄉村舉辦農民剪紙作品和竹根雕藝術聯展、舉辦西周十大鄉村名菜評比等等。
作者:周偉平 單位:浙江象山縣西周社區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