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缺失的成因
1.社會因素。社會大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影響很大,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和風氣影響了青少年的是非觀。尤其是社會上的各種招生教育都以文化知識為先,這樣使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萬事大吉。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往往能影響孩子的一生。現在大多數家長都被應試教育的指揮棒逼得團團轉,讓孩子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補習班、培訓班,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他們心中的“人才”,卻忽視了文明禮儀的教育。
3.學校因素。學校是每個個體社會化過程和整個人生階段的重要驛站。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主要部分。但是,教師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往往只是制定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卻不能真正地把這項目標落到實處,不能把德育的內容內化為學生的情感和道德情操的表現,也就是不能做到知與行的統一。
二、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途徑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最佳時期。在中學生中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不僅能有效改善學校的管理工作,促進學校教育工作的升華,更重要的是,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重禮儀的優良文化傳統,培養學生具有理解、寬容、謙讓、誠實的待人態度和莊重大方、熱情友好、談吐文明、講究衛生的舉止行為。要開展好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通過學校日常工作和專題教育活動進行灌輸性教育策略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教育的管理上主張“德主刑輔”。朱熹認為,學校的教學管理不但要有必要的規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以思想教育為主。他把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實行同德育的教育管理目標結合起來。可見德育是時時刻刻的事情,必須把文明禮儀的教育落實到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新學期的第一課、每天的一日管理、每周升國旗儀式后的“國旗下講話”,以及每個班級的教室布置,等等,都是文明禮儀教育的基本陣地。專題的德育活動對學生文明禮儀的教育也是一種契機,它更加直觀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教育。可以通過學校的櫥窗,班會課或是黑板報對學生進行宣傳。
2.通過學科課堂教學和“家校合作”進行滲透性教育策略文明禮儀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專門的德育課程,還需要通過各學科的情感價值目標來滲透。與專門的德育課程相比較,學科德育乃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各門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滲透,可以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化的過程中,起主導地位的是學校。學校和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采取各種有成效的方式,把經常與家庭、社會聯系列入學校的工作計劃中,并不斷總結經驗,使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為學校教育服務,共同發揮教育的作用。
3.通過自我教育和榜樣示范進行養成性教育策略學生的自我教育很重要。班會課上,讓班干帶領學生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三字經》、《弟子規》等規章或書籍,同時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行為舉止自省,改掉不良行為。學生只有懂了,明理了,在履行道德行為的過程中感到一種由衷的喜悅,才能做到知行統一。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應該重視榜樣和示范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師作為道德準則與社會文化價值的傳遞者,在學生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很容易被學生作為效仿的對象。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文明禮儀素養和道德修養,時時刻刻起到表率的作用。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禮儀教育的同時,自己更需要文明處事。另外,也可以選取一些優秀學生代表,向學生介紹他們的先進事跡,號召學生向這些優秀的同學學習。
三、結語
總之,如果教師能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綜合以上三個方面開展教育,就可以使中學生的文明禮儀素質得到充分的提高。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習慣是在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中形成與培養起來的,習慣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簡單的重復和有意識的練習。”因此,我國中小學階段的德育應該以“做事為主,從做中學”,這是符合道德發展基本規律的。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孔子有言:“不學禮,無以立。”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高尚道德品質的培養,自信心的樹立,社會責任感的提升,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提高等諸多方面都有較大的積極影響。中小學文明禮儀的教育必須擯棄任何形式的短期教育,學校應該制定一系列的德育課程;教師要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學校、家庭和社區共同合作,多管齊下,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中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培養出合格優秀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高靜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