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教學論文
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基于Internet的網絡學習作為新生事物蓬勃發展起來,并以其海量信息及資源共享、方便快捷的信息傳遞、不受時空限制的人際交互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青睞。其實現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推動了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革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結構中的師生地位和關系,在培養學習者的基本技能、創新能力、信息素養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優勢。第二軍醫大學的博士生在線英語寫作課程就是基于網絡環境的一種教學嘗試。筆者自2001年起參與在線寫作課程的教學工作,至今已有10年,在實踐中發現博士生在課程結束時或多或少能夠在寫作方面取得進步,然而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卻存在著學習效率不高、學習資源利用率低、情感交流不暢等問題。因此,本文試圖從生態視角切入,將在線英語寫作課程提供的虛擬網絡社區看作是人與網絡學習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是存在于教育大系統內的一個子系統,從而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規律去考察和研究。與此同時,將混合學習模式應用于在線英語寫作課程中,考察其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以期促進混合學習的應用研究,也為更深入的研究網絡學習和提高網絡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提供一些參考。
教育生態學與混合學習“生態學”(Ecology)一詞由希臘文Oikos衍生而來,原本意思為“住所”、“家務”或“生活所在地”,后逐漸演變為前綴“Eco”,而“Logos”則表示學科及理性之意,二者后來結合起來演變成為“Ecology”。現代教科書上比較普遍的定義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及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這里的“環境”是物理環境(溫度、濕度等)和生物環境(其他有機體對于有機體施加的任何影響,包括競爭、捕食、寄生和合作)的結合體(宿曉華,2006)。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生態學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連結起來,生態學與其他學科日益交叉滲透,產生了許多新興學科和理論分支,教育生態學就是其中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教育生態學中的教學生態是指教學主體與教學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動態平衡,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心理環境的綜合影響下,各種因子同時并存且相互制約,教學這一動態行為處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教育生態既有生態系統的共性,也有教育系統的特性(楊曉萍,2009)。
國內關于混合學習的定義中,以何克抗和黎加厚的定義最具代表性。何克抗(2004)將混合學習定義為“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黎加厚(2004)則認為BlendedLearn-ing可譯為“融合性學習”,指對所有的教學要素進行優化選擇和組合,以達到教學目標。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強調,“融合性學習”意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將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策略、媒體、技術等按照教學的需要嫻熟地運用,達到一種藝術的境界。不難看出,混合學習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學習不是一個單一的一次性過程而是一個多因素結合的連續過程,混合比單一的傳遞方式有優勢。簡單來說,混合學習就是各種學習方法、學習媒體、學習內容、學習模式以及學生支持服務和學習環境的混合,其重點不在于混合哪些要素,而在于如何將這些要素混合起來以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和經濟效益。混合學習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適當的時間,為適當的人,以適當的傳遞媒體,通過適當的學習方式,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葉朝成等,2007)
20世紀90年代前的教學理論基本上都是以教為中心,強調教師“如何教”而極少討論學生“如何學”。90年代以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西方日漸盛行。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同樣以學習為中心的數字化學習也蓬勃發展起來。然而,進入21世紀以后,這種學習方法的弊端逐漸顯示出來:主要依靠學生自學,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效果令人感到沮喪。混合學習理念因此應運而生,其理論基礎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理論二者的結合。(謝玉,2010)建構主義理論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強調人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然而該理論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不利于系統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基于行為主義的教學理論則相反,強調“教”,即知識的傳授和遷移,認為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其優點是有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按照教學目標組織教學;不足之處在于按照這種理論設計的教學系統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難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可見,二者正好優勢互補。究其實質,混合學習的教學過程符合“雙主模式”教學理論,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主體的學習模式,把計算機網絡有機地融合到傳統的教學過程之中,既強調學習者知識的自我構建,又關注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及學習伙伴的協同作用。
在線寫作課程生態解析
(一)在線寫作課程生態系統
在線課程是指在教育領域建立互聯網平臺,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是遠程教育領域繼函授學習、廣播學習和電視學習之后的一種新的“電子遠程學習”。學習者通過計算機網絡媒介獲得各類學習資源,在師生時空相對分離的情境下進行學習活動。第二軍醫大學外語教研室于1999年率先在校園網上發布“網上英語課堂”,嘗試網絡輔助教學這一新興的教學手段。在線英語寫作課程以網絡環境為支撐,突破了傳統寫作教學的時空限制,使師生的交流在更加豐富的層面上展開;為學生練習寫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師生之間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條件;最終實現了英語寫作“教”與“學”的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協作性和自主性。這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寫作水平。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在線寫作課程就是由學習共同體和學習環境構成的一個整體,具體來說就是指在外語教學環境內生存的各種要素(教師、學生、管理人員、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方法手段等)與環境相互作用且具有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在這樣的生態圈中,學習者與其他學習者、教師、系統支持者以及其他成員組成不同群落,和周圍的物質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網絡學習環境之間同時存在復雜的互動關系。新型的網絡學習生態環境包含豐富的物質性學習環境(學習資源、網絡信息、學習工具等)、有效的社會和文化互動,使學習者可以有效學習、方便交流、多方位合作、和諧發展。作為網絡學習生態系統的一種,在線寫作課程是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進行著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換與循環。社會生態系統不斷向在線寫作生態系統輸入由技術、設備、人員、資金等組成的物質流,不斷輸入知識等各類信息流。在線寫作生態系統則對外輸出各種信息以及寫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