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現狀
中學生的禮儀常識教育可以說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在當今的中學生中,不少人禮儀觀念淡薄,導致思想品德滑坡。比如:在學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在社會上滿口污言穢語;在家里唯我獨尊……這些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存在“三多三少”,即對學生道德發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對學生行為養成方面強調的少;抽象的大道理講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講得少;道德的知識性傳授多,扎扎實實的行為實踐少。這就使得一些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把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道德行為,從而導致在中學生中基礎文明方面的問題十分突出。例如,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上課遲到早退;講粗話、亂扔紙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學生把無視校規校紀,行為不羈,自私自利看成是有個性,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奉為信條;有的學生強烈地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尊他人為何物。這種受教育沒教養,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基于以上中學生文明禮儀現狀,我們《關于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調查研究》課題組認為把禮儀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從最基本的禮儀規范入手,引導學生在約束和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加強學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抓手。
二、加強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有效途徑
第一,調動中學生學習禮儀的主動性,引導其將道德規范轉化為道德行為首先,中學生學習“禮儀”要以學會尊重他人為起點。尊重他人是人與人交往的首要態度。其次,要增強中學生的自尊心。正確的自尊心應該具有待人謙遜、不驕不躁的品格。培養青少年學生高尚的人格,養成自尊、自愛、自律的良好品德對學生文明素養的提高尤為重要。再次,學習“禮儀”,重在實踐。中學生要在理解禮儀要求的基礎上,展現自己文明有禮的形象。我校歷來重視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倡議全校學生每逢周未為父母做一件事等。
第二,充分發揮教師在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中的示范引導作用教師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傳播者,在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中的起著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堅持德育為先,把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作為德育工作的立足點,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常抓不懈。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把“禮儀”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進行安排,制訂詳細的教育內容和目標,把教育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采取形式多樣的形式,如召開主題班會、演講朗誦會等,加深學生的“禮儀”觀念。另一方面,教師應堅持正面教育與引導,教育和培養中學生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用《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禮儀常識等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文明禮貌行為的養成教育。同時,教師在學生面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發揮校園文化對中學生的影響作用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著影響整個群體生活的規范力量,使在校園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無形當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養成自覺規范自己言行的良好行為習慣。因此,學校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有利于培養中學生良好禮儀習慣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并充分發揮黑板報、宣傳欄、廣播站的作用。
第四,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平時的言談舉止以及對子女的要求等,也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直接在孩子身上發揮作用。家長良好的禮儀形象、家庭的文明禮儀氣氛是十分重要的。禮儀教育要取得整體效應,就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要做到教育原則一致,內容互補。因此在禮儀教育中,教師應該及時地把文明禮儀教育的情況和要求與家長進行溝通,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加強對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禮儀教育的實效性。最后,我們還應該看到,社會是一個大德育環境。影視、報刊、網絡等宣傳媒介和各種公共場所的影響作用不能忽視,應該在全社會倡導和營造文明禮儀的氛圍。總之,崇尚禮儀,培養文明有禮的、高素質的新一代中學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艾暖 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