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民族聲樂教學目的手段與方法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民族聲樂教學也必須遵從一定的教學規律,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習者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最為基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巧。但是,就現實教學來看,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存在著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說,對聲音的訓練不嚴格并且混亂,為了訓練聲音可以隨便采用各種歌曲,有的教學中還喜歡拿美音唱法來表現民族歌曲。但是民族聲樂所特有的自然、輕柔和舒緩是其他聲樂很難達到的,因此,必須根據民族聲樂本身的特性來選擇合適的訓練素材。但是,在訓練過程中也要講求特色,不能一味地拿經典民族聲樂來教育學習者,否則最后大家難以做到發揮各自特點,“百花齊放”被“千篇一律”所替代,從而使得民族聲樂不能隨著時代的需求而不斷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二、民族聲樂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思考
1.民族聲樂教學目的與手段如何統一
人聲的訓練是民族聲樂教學的主要手段,其目標是培養學習者的基本技能,并結合一定的演唱技巧從而達到準確表現聲樂的目的。聲樂教學主要有兩個大的部分,分別是基礎方面的練聲階段和進一步的演唱部分。其中,聲音練習是最為基本的環節,這一部分直接決定了學習者以后在演唱等實踐表演中所體現出的基本功底,所以這一個環節主要是根據各個學習者本身的特點,進行聲音音域、力度和音質方面的訓練。換句話說,就是充分訓練與培養學習者的生理技能,讓他們在連續的訓練中能夠充分調動身體各部分的機能來達到對所演唱歌曲的要求并做好各部分的協調工作,為進一步的提升做好準備。在練聲階段結束后緊接著是演唱練習環節,演唱訓練是一種提高個人技能的關鍵階段,此時,演唱即是一種手段也同時是一種目的。通過演唱的不斷訓練去累積各種曲風和難度各異的曲目來達到掌握歌唱的各種技巧與處理方法,能較為有效地使自我各種機能達到協調與均衡,從而可以不斷的提升演唱風格與技能。
當然,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學目的與手段有的有效結合,這樣可以使學習者在練習發聲時逐漸形成自我對自己的感知和發展方向,并建立起正確的歌唱理念。比如,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經常可以遇到這種情況,在基礎練習時,教師一般是根據聲音的共性來帶領學生進行人聲的訓練,它包括氣息、鳴響、方法和音律音色及吐音。共性的訓練的出發點是使學習者能夠掌握正確的基本功,而不至于過早的開發自己的“特色”。當基礎人聲訓練到達目標后,就是進行演唱的訓練,一方面為了達到各種歌曲的具體要求,另一方面也為了發揮各個學習者本身的特色而不斷對原有聲音進行不斷調整與優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使學生不知所措,產生各種疑惑,因為現在突如而來的新的訓練方式使他們無法根據共性找出學習規律,從而造成了聲音訓練同演唱階段相脫離的局面,從而降低了學習效率。所以必須在這兩個階段找到平衡點,在練聲階段必須平均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讓學習者可以從共性中找出個性
2.民族聲樂教學中共性與個性的把握
聲樂教學和樂曲歌唱都是實踐性的活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出的教學計劃也必須具有可行性,符合學生的期望。近些年來,在我國聲樂教學中,一些較為學術化的教師更加注意從共性層面來教授相關的知識與技巧,所以很多學生的特色沒有很好的體現,反而是日益同質化的聲調在回蕩。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所謂的聲音專家對民族唱腔進行胡亂點評,其角度無非是從嗓音是否清脆、甜潤等等角度來評判一個歌手如何如何,仿佛不滿足這些條件的歌手都不太合格。所以現在有人說:“現在的歌手怎么唱的都是一種聲音,不像以前的歌手,一聽聲音就能分辨出她是郭蘭英還是王昆。”當然,不顧實際的過分個性也不是我們所提倡的,這樣就如模特為博眼球而制造各種噱頭,只是提醒大家要正確把握歌唱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掌握好一個度的問題。
3.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風格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過度的模范別人就不能獲得進一步的提升,而永遠只是別人的影子。所以在聲樂教學實踐中保持自己的風格極為重要,除此以外,還有作品風格、地域風格等等。但是,我們只是籠統使用“風格”一詞,而沒有對其內涵進行認真思考。黑格爾說:“風格就是服從所用材料的各種條件的一種表現方式,而且他還要適應一定藝術種類的要求和從主題概念生出的規律。”可見風格是一種藝術表現的定性和規律,是服從各種條件、各種因素的一種表現方式。
由于在不同的民族之間其聲音特點也是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差別,因此對學習者有著不同的要求,可以在本民族歌曲中特取有本民族特點的唱段進行聲音方面的訓練,經過專業練習后才有可能發揮學員自己的特點,形成自己特有的音色。這就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步步為營,不急不躁,努力幫助學生找準定位,發掘他們的潛力,在共性中尋找出每一個人的個性,以更高級的藝術表現、更具藝術生命的風格特點來繼承多姿多彩的民族聲樂藝術。
作者:文朝暉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