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醫患關系論文
1兒科醫患關系現狀
兒科不同于醫院的其他臨床科室,綜合性較強,患兒的病種也較復雜,病情變化快,患兒難以自述,同時某些操作的難度高于成人操作。由于家長對患兒疼愛有加,患兒生病時情緒又不穩定,因而往往不能對患兒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加之患兒家長對醫療效果的期望值過高等,因而極易產生醫療糾紛。一項調查顯示,兒科護士身體和心理暴力的發生率分別為16.1%和68.8%。其中93.7%為辱罵和言語恐嚇,其余有扇耳光、扯頭發、推搡、擲雜物和拳打腳踢等,醫院暴力已成為嚴重威脅醫護人員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2創建兒科和諧醫患關系的措施
2.1提高醫護人員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
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操作技術是醫護人員執業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患兒康復的重要手段。因此,應對醫護人員強化專業知識培訓,通過各種途徑開展繼續醫學教育,不斷鞏固其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及時了解兒科領域新的研究進展,提高兒科整體的診治和護理水平。
2.2注重人文關懷,提升職業道德
醫學的最終目的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高超的醫療技術、嫻熟的技能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但是若僅把醫學作為一種技術來掌握并不是醫學的初衷,也是不人道的,也無法有效地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因此醫學需要在人文理念的支持下使其得到自身的完善。人文關懷的內涵是指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重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性解放、自由的追求。但有些醫務人員的服務意識較差,在患者就診過程中態度生冷,說話語氣強硬,對待工作缺乏認真精神,不能與患者進行有效交流,常引起患者及家屬的不滿。相關數據顯示,醫患糾紛的發生80%源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語言溝通和醫德醫風問題,而醫療技術不佳的誘因只占不到20%。同時,隨著傳統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工作逐漸開始關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意識到關心患者內心需求、尊重患者權利和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患者康復,必須要將職業道德、人道主義和倫理觀念更好地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醫患沖突的發生。作為醫護人員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學會換位思考,尊重患者的合法權益,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通過培訓,提高醫務人員的服務意識,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積極、主動、熱情,掌握一定的醫患溝通技巧,減少或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2.3創建溫馨環境
可根據小兒的心理和行為特點設置具有兒童特色的病房及診室環境,如單獨設置兒童娛樂室,其內放置各種兒童玩具與讀物,病房墻壁以五彩色調或是卡通形象裝飾,電視機內可播放動畫片或兒童歌曲,為患兒提供充滿童真童趣與溫馨的就診環境,消除患兒心理上的緊張與不安;醫護人員的工作服應以淺色調或是花色為主,患兒病號服可以在胸前明顯處印上卡通形象圖案,被褥和窗簾等其他病室裝飾均可以淺色調為主,消除患兒對醫院白色飾物的恐懼情緒,讓其感覺有一種置身家中或卡通世界的感覺。同時室內的溫度、采光、濕度和色調等也應使患兒感到放松舒適,桌椅的型號應符合兒童的身體發育特點;病室走廊可懸掛一些卡通掛飾或健康宣教欄。通過對整個就診和病室環境的改善,消除患兒對就診的恐懼、陌生與抵觸情緒,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2.4運用媒體,引導正確輿論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充斥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其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已超過人們的想象,因此應該重視媒體傳播在醫療衛生行業的影響和作用。媒體的作用不容忽視,作為政府和醫療部門應引導媒體客觀、公正地進行報道,通過媒體公正、客觀的報道,客觀評價醫療事件,從正面宣傳醫務人員的奉獻精神,普及醫學和衛生保健知識,為促進醫患之間的良好關系提供橋梁。
3結語
醫患關系的改進必須要有一方首先做出積極主動的改進,醫護人員作為醫患關系中的優勢群體理應承擔這個重任,本著“以患兒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通過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提高對患兒及家屬的人文關懷能力,促進醫護人員與患兒及家長間的和諧友善溝通,為其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護患雙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與各界共同構建和諧的醫療環境。
作者:周衍金 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練市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