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教育研究的現狀和方向
1、工程教育研究的方向
首先應當研究需求。人才的需求是復雜的問題,既有總量問題,又有結構問題。總的來看,由于十多年來高校規模的擴大,總量大體上不存在不足的問題,尤其是我國的工程教育所占比重一直在世界上領先,因此更不是問題。然而結構上的問題則比較大。我國從上到下一直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單一化,二是精英化。追求成為精英本來是好事,社會也確實需要一部分精英,但是變成精英化,又和單一化結合在一起,大家千人一面,都想成為精英,這就造成了很大的問題。人人都要成為精英或者要求人人都成為精英,這是不可能的,但實際上各個學校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都要成為研究性大學,培養的人都要成為領軍人才,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要培養出多少個喬布斯等等豪華目標,這從理論到實際都是不可能的,有些提法甚至是荒謬的,更嚴重的是在實踐上造成了或正在造成有害的后果。我們廣大的工程領域大量缺乏從事實務工作的人才,大量缺乏所謂技能型人才,這類人才的缺失是我們不少工程質量、產品質量低下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我們的工程人才培養必須考慮需求的多樣性,形成合理的結構。另一方面,需求又是動態變化的。一方面要看到技術進步,新技術層出不窮,教育要與之相適應,如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工具,一定程度上比外語還重要,我國的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所以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各行各業的人對信息技術掌握得不夠。我國產業發展情況復雜,各種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掌握新技術的大批人才,但同時也要看到,廣大傳統產業和大量中小微型企業的進步和提高,對掌握基礎技術和基本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更大。過去一些小企業主要搞些組裝加工,不需要較高層次的人才,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大量這類企業如不與時俱進,就無法生存,因此,會產生對工程技術人員的巨大需求。其次,要研究社會環境的變化對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的影響。所謂社會環境的變化,包括技術變化及其引起的生產方式、消費內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對產業發展演變的影響,改革的深化包括體制、政策變化對工程決策、管理等的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尤其是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倫理學等領域對工程的規范和制約等。教育本身當然是研究的重點,工程是實踐活動,是要解決實際問題、造出實物的活動,必須使人具有實施工程的能力。要深入具體研究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要研究人的認知規律,對之進行再認識;要研究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和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既要遵循其共性規律,更要注意其個性差異,采用有區別的方法。對具體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要分門別類,分析不同專業的發展現狀,指出其成功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對成功的經驗,要從理論上深入研究,歸納出反映客觀規律的概念和原理,以指導進一步的實踐;對于不足之處,則要找出原因和改進的方法(就理論研究而言,失敗的教訓也是有價值的案例)。
2、研究方法
首先是對國外經驗的介紹和分析,特別要注意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產業情況,以及由此產生的理念上和需求上的差異。各國的產業發展先進程度上不同,教育和產業之間的關系也各有千秋。一國內部,尤其是較大的國家,各種類型的學校之間也有較大差別。人家的成功經驗若要為我所用,必須把它所賴以產生的客觀環境和依據弄清楚,介紹和借鑒別人的經驗,要有具體的對比分析。對國內豐富的實踐,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在各個學校自己總結的基礎上提高層次。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類型的學校,要有較為系統的分析研究,找出各自的特色,首先要突出所針對的產業的特色,例如采掘業和制造業,制造業中流程加工業和離散加工業,離散加工業中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加工過程以物理變化為基礎和以化學變化為基礎的工藝技術等等。有的領域可以有大量的實驗和實際操作,而有的領域只能有少量甚至個別的實踐機會,主要是模擬、仿真的過程等等。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特點,要總結其特點并實行針對性的教育。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開展對事物共性的歸納研究,提高到理論上來認識。理論的形成是個艱苦探索的過程,研究者既要有豐富的實踐基礎,又要有高度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研究結果才能真正形成具有全局性和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
二、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內涵
1949年以前,由于工業不發達,我國工程教育規模不大,大體上按照西方發達國家模式舉辦,其中一些學校是外國人直接辦的教會學校,國內辦的學校也大多是西方國家留學歸國人員辦的。當然,國外模式也不盡相同,例如德國人辦的學校就比較注重實用,但總體上還是以美國式的學校為主。新中國建立以后,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當時,我國的戰略選擇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全面學習蘇聯,為此實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拆分合并,形成了一大批專業工科學校。蘇聯有許多做法與俄羅斯一脈相承,而歷史上彼得大帝的強國路徑就是師法西歐,教育方面主要是學習德法等國的體制,其主要特點是除了綜合大學外,建設一批以培養實際應用人才為主的高等技術學校,但大多還是綜合性的工科。蘇聯建國后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立了大批專業工科學校,這也是我國建國初學習模仿的依據。這種方式,學校培養的人才針對性更強,在對口工作崗位上上手很快,但知識面相對較窄,對涉及面較廣、需要更寬知識的問題準備不足,變換專業較困難。改革開放后的一系列教育變革,主要傾向是恢復到美國式的教育,當然這種轉變也是有較大難度的,30多年來一直在改革,最主要的是2000年前后在并校過程中,強調綜合性大學的作用,除了通過并校擴大了一批原綜合性大學外,不少專業性的學校也以擴大成綜合性大學為目標,一方面在工科領域努力拓展,除了信息領域因為已經具有基礎工具性,各校大多開辦了信息類專業,而其他工科領域因與原專業差異較大,拓展難度較大;另一方面,不少學校新辦了文理商等專業。總之,從教育改革來看,建國60多年來,改革一直在持續推進,但改革的指導思想、方向卻在不斷變化。從正面來說是在不斷探索,從負面來說,走了不少彎路。當前我們所說的工程教育改革,是指我國在實施工業化的關鍵時期,國家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頭,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較全面地學習國外成功經驗的新一輪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宏觀層次的改變。包括:從觀念認識上對教育的性質、專業教育的使命、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結構、實踐與理論的關系、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等諸多方面深入探討,逐步建立起指導性的理論體系。做好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本身也是有層次的,在國家層面上要有整體教育結構的設計,包括各種類、各層次的架構和協同。工程教育內部也要有整體考慮,各個地區既要考慮地區內的布局,又要考慮在全國的地位和與其他地區的協同關系。在一所學校內部也有全局考慮問題。例如近年來我國新設了工程管理專業碩士學位,但是開設此學位教育的學校在做法上就各有千秋,有的放在管理學院,有的放在某個或某幾個工學院,也有放在研究生院的,反映了各個學校在頂層考慮上的不同。管理體制和機制上的改革。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是落實辦學自主權和去行政化,盡管已經寫入教育綱要,但落實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有些學校,首先從校內起步,做各種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管理,任何單位都有行政管理,只是行政管理和業務技術管理(在高校主要是教學管理)要區分開,應該有兩條線,兩套機構和機制來管理,而不是由行政人員(官員)包辦一切。具體行動大量體現在教學改革上。大體上可以分為:①教學內容的選擇取舍,處理好深度與廣度的關系,在課程設置上如此,每門課的內容也如此,深和廣的矛盾是永遠存在的。還有理論與實踐各自的比重。在年限已定、效率大體上相同的情況下,必須在兩者之間尋求妥協,當然還要根據不同類型和層次來抉擇。另一個方面是融合度問題,包括科學與技術的融合,各類技術之間的融合,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等。教學順序的變化,主要是理論與實踐的順序,傳統的是大時段區隔,先理論后實踐,理論中是先基礎理論,再專業理論,實際上中間也穿插了一些小實踐,如實驗等。在改革中不少地方打破了這種順序,有的是實踐(體驗型為主)———理論———實踐,有的是以實踐(做出某個實物或設計)為目標,其間穿插理論,也有的是互相交叉。這些做法效果不一,總的說來,要從認識論出發,探討人的認識規律,對相關的經驗加以總結,并且要探索不同類型的人的不同的成長規律。教學方式上的創新。主要是從傳統的講授式變為討論式,在講授中多引入啟發性的內容和因素,從而引導學生從單純的聽———記———背到主動提問、相互探討、深入理解。作為整體教學方式,近年來,國際上CDIO和PBL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我國也有一些學校對這些模式加以引進、借鑒、吸收、應用,根據理解的深度和客觀條件的差異,效果不一。關鍵在于真正理解其基本內涵。CDIO是一個整體,四個環節有機整合,缺一不可,理論授課部分要配合實踐的需要,實踐部分要有條件保證,做出來的東西要可以實際運行,實際操作,CDIO四個環節如果有一個跟不上,就有可能走樣,變成三不像,甚至還不如原來的傳統方式。PBL則是一個理念,其中P又有兩種含義,一個是Problem,即問題導向,一個是Project,即項目導向,不管是哪一種,都要根據PBL理念,周密設計好各個環節,并創造保證條件,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要引入信息技術。今天,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引起了社會各個方面,包括教育方式的變化,從課堂講授的方式到教育教學的組織都起了變化。從著名大學的網上課程到開放型大學紛紛興起,近期MOOCS更是名聲大噪。應該說,信息化對教育教學的改變和進步有很大的作用,但面對面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基本形式,不會在整體上被網上教育所取代。教育改革中一個突出的方面是加強實踐教育。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規模的爆發式擴大,加之部門辦學時期校企間的緊密聯系被切斷,實踐環節,包括工程教育中的實踐環節被大大削弱了。實踐教育的方式包括學生參與校內的實驗,校外的實習、見習,以及校內外結合的研發、設計項目等。現在主要的問題還是校企之間的聯系薄弱,企業不愿承擔為學生提供實習條件的任務。從另一方面看,對實踐教育的認識也應有變化,實踐教育不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是教育的本質內容,缺乏實踐,人的認識就不能真正提高,對規律就不能真正掌握,就無法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改革中這個問題必須得到解決。要在政府主導下,建立起新型的校企合作關系。
學校要以培養到企業去能真正派上用場的人為目標。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應該為企業創造一定的價值。企業也要真正歡迎學生來企業實習,并且主動與教師們合作,組織師生和企業人員共同解決企業中存在的問題。校企要雙向參與,包括學校幫助企業做診斷、咨詢,以至參與研發和管理過程;企業要參與確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等。在經濟轉型的新形勢下,學校要特別注意面向中小型企業,為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培養人才,參與其轉型升級的過程。教育改革中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繼續教育。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社會的進步,高校畢業生在校所學到的知識會逐漸變得陳舊,如果沒有繼續學習的機會,就會逐漸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難免會發生崗位的變化,需要適應新領域或更高層次工作的情況會時有出現,因此人的一生中要不斷接受繼續教育。對于工程技術人才尤其如此。有抱負的人對人生成長道路要設定目標和設計途徑,盡管崗位人的升遷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客觀外部因素,但自己有無知識準備、個人的進取心和實際能力的提高與成熟是很關鍵的因素。社會要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許多學習型的企業都對職工的知識更新和能力發展有較高的要求,并為之提供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而在供給方面,廣大高校應與企業合作,在自身專業范圍內提供形式多樣的繼續教育。社會上也應有一批辦學機構和中介機構提供多種多樣的繼續教育。有必要指出,繼續教育不是學歷教育(當然,正規的繼續教育有嚴格的內容規定和考核,可以有證書)。繼續教育的形式可以從較長期限的專題教育、專門課程教育到短期訓練,甚至包括某個專題的研討會等。
三、創建工程教育學科,支撐我國工程教育的繁榮發展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的工程教育研究和改革亟需有系統的理論指導,形成工程教育學科,以把豐富多彩的改革實踐和分散進行的研究活動統籌起來,形成合力,以推進工程教育更好地發展。
1、對工程教育學內容的設想。
作為學科,應有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實踐內容屬于客觀范疇,我國工程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情況以及近年來新的發展和改革活動構成了廣闊扎實的基礎;而理論體系則屬于主觀范疇,應該是對客觀存在的歸納和提高。目前的工程教育研究已經為形成理論打了一定的基礎,但要真正形成理論體系,構成學科的基礎,還要花很大功夫。要正確處理好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實踐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有沒有自覺的理論指導,實踐總是存在的,但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會使實踐更有效,目的性更明確。理論根本上是來源于實踐的,但理論不能停留在實踐的總結上,而必須有認識上的提升,使理論概念本身構成體系。所以必須要弄清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兩者既互相緊密聯系,又各有其獨立性。
2、學科的依據和淵源。
顧名思義,工程教育學是工程學和教育學的交叉融合。工程教育源于這兩門學科,但是要在這兩門母學科中找出其各自的特殊性,才能融合出新的學科。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實踐性、技術性和復雜性。首先,工程是一種實踐活動,工程教育培養的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必須使被教育者知道如何去做工程,如何做才能做到最好。所以說工程教育的實踐性、針對性是很強的,同時,工程實踐活動是技術性的活動,要解決大量的技術問題,所以工程教育與技術教育往往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工程又是復雜的活動,技術上涉及的往往是多個專業,除了技術外還要涉及經濟、社會、法律,以至倫理等各個方面。除了知道怎么做以外,還要進一步掌握和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再進一步要清楚為什么要做這個工程,做了比不做有哪些好的效果,同時又可能有什么負面的影響。所以工程教育要涉及各個領域,它的復雜性也是很明顯的。從工程學的角度看,工程學本身是工程規律的總結,而工程教育則是如何傳授這些規律,讓受教育者能理解和初步掌握這些規律,今后在實踐中逐步學會運用這些規律來做好工程。因此工程教育的特點體現在理論性、綜合性和人文性上。它要傳授的主要是規律性的東西,是工程的理論體系。當然,教育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實踐活動,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論,以至于應用理論。另外,如上所述,工程本身往往涉及多個專業,因此從事工程的人要掌握不止一門專業知識,雖然大多人有一門主導的專業,但必須對相關專業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越是處于高層次的人,越需要了解更多領域的知識,才能在決策時不出大的錯誤。所以,工程教育必須是綜合性的,要使受教育者除了本專業外,對工程有整體的綜合的了解。工程活動自身中技術性強,但其前提和后果大量涉及社會領域。工程活動是人的實踐活動,不僅涉及直接從事工程活動的人群的協同,而且涉及與眾多利益相關者乃至整個社會的關系,因而與人文社科領域關系極為密切。由此可見,工程教育也必須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內容,體現出人文性。綜合以上兩方面,可以說工程教育是工程學與教育學融合的結果,是工程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緊密結合的產物。當然,這里所說的構建學科,也是為更高層次的理論探索打一個基礎,以利于更好地推動實踐的發展。
3、構建學科的組織與隊伍。
目前的現狀是,大量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一直在從事日常的實踐活動,相當一部分人在從事改革實踐,還有一小部分人從事專職的工程教育研究工作。我認為,在專職研究者隊伍中的一部分人和改革實踐的主導者中一部分人應該集中精力從事工程教育的學科建設工作,主要是從實踐活動中總結規律,把成果升華到理論,進行專題的理論研究,逐步構建理論體系,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指導實踐并驗證理論的適用性。學科建設的隊伍會由小到大,一方面要鞏固提高,另一方面要擴大隊伍。要注意優化隊伍結構,除了工程教育工作者外,要有一些較高層次的工程技術專家參與,還要吸引部分教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來加入這個隊伍,才能真正實現學科融合,達到產生新學科的目標。學科構建的組織主體應該是學校,同時專業研究所、學會協會、學術出版機構等也應積極參與,共同打造堅實的學科基礎。
四、結語
工程教育的目標和其他類型教育一樣,應該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工程教育應該是內容豐富、方式多樣的教育。人與人是不同的,各有特點的,社會需求也是豐富多彩的,立體結構的,應該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建立工程教育學科可以明確研究方向,指導實踐發展,穩定提高隊伍,為我國史無前例的工程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作者:朱高峰 單位:中國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