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環境下中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網絡誠信缺失
網絡的廣泛地域性也決定了對面的互聯網使用者地域的不確定性、信息的不確定性等。這些就會造成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沒有責任和義務以及道德約束的問題。失去社會道德的約束,在虛擬的網絡面前,心存僥幸及歹念的部分人群,其不良心理可能會引發、強化,進而造成誠信缺失。網絡誠信缺失中,中學生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撒謊。
(二)網絡人格缺陷與障礙
網絡社會是一個崇尚個體和個性的社會,它給人們提供了張揚個性的舞臺,多元化的人格在網絡社會得以共存,但是人格多元化與復雜化并非人格優化。個性與人格的完全放松,相當于失去了道德的束縛,深埋在人心深處的劣根性被釋放出來,并可能給青少年帶來人性異化。處于心理成長期的青少年,在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時,不加選擇地接收并沉迷其中,就會失去對現實世界的感受力和判斷力,進而導致網絡人格障礙。通常網絡誘發的青少年人格障礙主要有攻擊型人格障礙、退縮型人格障礙、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三)社交恐懼癥
它是以焦慮、恐懼、自閉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心理障礙。患有社交恐懼社的中學生通常表現為自閉、厭世、自發性規避社交、焦慮、孤獨、逃避現實等。網絡虛擬式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給傳統面對面的交流形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在完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交往的雙方并不真正了解對方的真實信息,因而學生在交流時能完全釋放內心,但一旦沉迷其中,學生就會逐漸喪失在現實世界與人交往的能力,從而形成社交恐懼癥。
二、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網絡社會之所以給青少年帶來如此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因為網絡所提供的平等感、自由感、身份虛擬感等能夠滿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之下,學生的精神長期處于緊張及壓抑狀態,網絡的出現正好為他們提供了情感釋放的平臺,其學習壓力得到了緩解,好奇心得到了滿足,而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對網絡的沉迷,進而產生了心理問題。
三、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家庭教育系統中的對策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間教室,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位老師,其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的基本現狀是家長過分注重孩子身體的健康而忽視了他們心理教育。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家長要放下身份,盡可能平等地與孩子進行交流,以轉移其上網注意力;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以端正其上網態度。
(二)學校教育系統中的對策
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網絡教育的責任,發揮學校教育的引導和疏導作用,著手進行網絡德育教育,以提高學生的自制力,使其認識到社會道德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建立心理咨詢中心,以幫助學生解決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社會教育體系中的對策
教育是引導性措施,不具有強制性。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有必要輔助社會監督及法律強制措施。具體措施包括: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創造良好的社會網絡環境;通過法律強制性地杜絕網絡不良信息,建設文明網絡社會;加強對網吧的管理,成立強少年網絡救助中心;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規范上網行為。
作者:孫永青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沙井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