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綜合化改革是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
1.堅持轉化、理順關系。
高等教育是一個綜合化的系統工程,各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高等教育要認真處理好教育理念與自身利益的關系、教育設計與行業探索的關系、學科研究與實踐運用的關系、教育平等與實現效率的關系、規模與擴張的關系。高等教育各門學科相互滲透,各種手段相互影響。推進綜合化改革,不是局部內容的調整完善或單一制度的修修補補,而要充分考慮高等教育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系統設計、整體構思。高等教育是教育類型中的最高層次,堅持以國家要求和地方特色相結合、整體設計和地方創新相結合、科學研究和成果應用相結合、增量引領和存量消化相結合、重點推進和全面滲透相結合,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協同創新方面、文化傳承、體制機制以及對外辦學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
2.強化公平、注重質量。
高等教育必須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即人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高等教育要強調效率與公平,但必須是效率、公平并重,效率優先。在教育市場化、商品化思潮的影響下,部分高校忽視了內涵發展和培養人才質量。高等教育必須以質量為保障,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滿足經濟、社會、科技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確立高等教育綜合化改革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實現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必須把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的首位,同時進一步明確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教育改革的著力點放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上來,以培養人、造就人為教育創新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黨的“十八大”還進一步把各階段、各類型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路徑。
1.明確教育任務。
高等教育在我國“五位一體”建設中發揮基礎性、先導性、全面性的作用。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使我國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高等教育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這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本質要求。為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高等教育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人為本,充分體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方針。
2.優化教育結構。
高等教育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四項職能,必須把內涵和外延兩方面結合起來,外延發展偏重于鋪新攤子、規模和數量的增長;內涵發展側重于練好內功,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高等教育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不斷優化自身結構。在政府統一管理下,不貪大、不求洋,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整合優化資源,使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依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廣闊天地,培養高級人才和專門人才。要優化學科專業設置,避免學科專業設置同質化傾向,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和專業,主動承擔國家攻關項目,對未來發展的項目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攻克難關。中央財政、地方財政要積極支持辦好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在年度預算、各項經費開支中確保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加大公共教育經費在GDP中的比例。中央和各級政府在高等教育辦學師資、人才規劃、招生宣傳、就業保障、投融資渠道等各方面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扶持,繼續辦好知名度高、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研究性大學,支持一般本科上檔次、上水平,鼓勵少數有實力的高職學院努力辦好應用型技術本科。
3.提高教育水平。
科學發展觀把人作為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高等教育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以教育為手段,以科研為支撐,為滿足經濟、科技、社會的需求和為生產建設第一線提供各種懂技術、懂專業的適用型、應用型人才。提高教育水平是各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面臨的共同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一個穩定規模、調整結構、提高質量、科學和健康發展的歷史階段。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學指標體系,以此來評估各級各類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主管部門可專設機構創設辦學水平評價體系。指標體系應從高等教育發展概念的內涵演繹出發,客觀、公正、科學、合理地衡量一所高校的辦學水平,用創新的理念評價一所高校的辦學特征、特點、特色,以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統一的方法、內在邏輯和外在關聯結合的思維方法實施研判,尋求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努力促進高等教育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為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三、實施高等教育綜合化改革的戰略途徑
高等教育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發展高等教育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一個組成部分。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實現現代化,進一步促進我國各項改革深入發展,高等教育要更好地為經濟、科技、社會服務,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
1.素質優先、著重實踐。
高等教育要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突出人才培養適應經濟、科技、社會發展需要的導向。要完善創新人才選拔體系,建立杰出人才培養的特殊機制,加大人才培養的保障力度,改進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方式。實施高等教育綜合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內容。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更加自覺地適應客觀變化的大環境;另一方面,要發揮高等教育對整個社會現代化的支撐和促進作用,真正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落到實處。要突出人才培養目標,著重培養當代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優良的道德、豐富的文化底蘊,并注重提升他們的責任意識和身體素質,引導大學生堅持“三貼近”,到農村、工礦、軍營、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實踐求真知、長才干。
2.目標引領、開拓創新。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用一種嚴格而有效的方式幫助大學生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和專門技術,以適應經濟、科技和社會的需求。高等教育綜合化改革最終落實在人才培養方式和模式上,這是高等教育的存在價值與超越性需要,是高等教育價值的自我實現。面對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多樣化、市場化的機遇與挑戰,高等教育要思考如何中西貫通,在秉承厚重傳統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作用。要明確學校的總體定位和實現方案,突出學科特色,確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式,促使產學研事物有機結合,并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產學研結合為協同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協同創新又為人才培養凝聚巨大的正能量,不斷促進高等教育調整課程設置和開展學科建設,加強學校與用人單位高層次的合作。要注意發揮學校、學生、企業和政府四方面的積極性,只有學校作為主導方、學生作為主體方、企業(社會單位)作為主承方、政府作為統籌方的通力合作,才能順利完成產學研的各項任務。結合時代特征,研究學生實際,尋求具有針對性的學生教育方法,是學生工作者、教師、職工作用的有機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
3.健全機制、良性運轉。
要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制度建設,強化對教師教學的監督,對學校總體的教學水平定期進行內部量化考核,收集校友、用人單位信息并及時反饋,發揮績效工資制度的作用。進一步加強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章程建設,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要加強學術組織建設,真正建立黨委領導、校長治校、專家治學、教授治教的良性運轉機制。加強高等教育改革試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改革成果。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建立健全各種激勵機制,形成“心齊、風正、氣順、勁足”的良好育人環境。認真研究促進教師和學生自覺維護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激勵機制,形成與學校共榮共恥的局面。研究和制定制約不利因素滋生的機制,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懲戒措施。要堅持反腐倡廉、警鐘長鳴、常抓不懈,注重關口前移,在每一個關鍵點上預防管控不良行為的發生,優化黨風、校風、教風、學風。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師隊伍培養機制。優秀教師是高校長足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建立一套“放水養魚、筑巢引鳳”人才培養選拔辦法,形成崇尚學術、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高等教育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黨的“十八大”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描繪了一張絢麗多姿的宏偉藍圖,高等教育綜合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廣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以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緊跟高等教育綜合化改革的步伐,不斷求知、求新、求變,以各項優異的改革成果,做出不愧于中華民族和時發表展的新業績。
作者:蘇小柱 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