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學前教育論文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1.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調查發現,幼兒長時間埋頭書寫,容易導致脊柱彎曲和近視等后果。另外,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會導致其精神高度緊張,大腦容易疲勞,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
2.扭曲孩子心理發展。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幼稚階段,若過早地進行理性教育,會使幼兒失去本該有的童真、童趣和快樂,不利于其活潑、開朗、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
3.違背了幼兒的天性。幼兒時期本來就應自由自在地玩耍,而在其剛產生學習意識的時候就對他施加學習壓力,實質上是泯滅了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會使其失去探索、體驗的機會。
4.抹殺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過早地進行知識灌輸,單一知識的積累,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空間會大大縮減,對其良好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意識的養成極為不利。
5.剝奪了幼兒的幸福生活。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不但會剝奪幼兒的幸福感,還會影響他們今后對幸福人生的看法。
6.容易使幼兒產生厭學心理。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幼兒,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進行正規地學習,以免產生厭學情緒,阻礙其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二、如何防止與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
1.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教師和家長要不斷豐富科學育兒知識,掌握科學的校園和家庭教育理念,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家長也要多與教師溝通,以不斷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家園有機配合開展糾正“小學化”教學的相關要求。
2.樹立科學的兒童觀。“讓孩子成為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教師和家長要充分尊重幼兒的天性,遵循幼兒教育規律、身心發展規律,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激發幼兒的廣泛興趣、形成優秀個性品質作為培養幼兒的主要目標。
3.擁有良好的教育心態。對待幼兒的成長,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要有攀比心理,而應采用鼓勵和賞識教育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富有個性地成長,讓每個幼兒都在“好孩子”的光環下成長。作為教師,更應該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在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我們所要求的發展狀態,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
4.實施“寓教于樂”的家園教育。校園和家庭都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要精心布置幼兒的活動室,環境創設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童趣性,要讓活動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會說話,使之能自然地與活動空間互動;在家里,家長也要模仿幼兒園活動室進行環境創設,還要為幼兒提供各種不同類別的玩具,使之在與玩具的互動中獲得鍛煉,體驗成功,感受快樂,增強能力。要保證幼兒每天在校園不少于兩個小時的戶外活動;在家里不少于1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此外,每天還應保證有半小時的親子閱讀時間。
5.樹立科學的評價觀。家長要摒棄用分數衡量幼兒的思想,淡化分數觀念,注重其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是只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幼兒的觀察、談話、作品分析以及與其他工作人員和家長的交流等方式了解他們的發展和需要;要承認并關注幼兒在經驗、能力、興趣、學習特點等方面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劃一的標準進行評價;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最近發展區。
作者: 熊繼嵐 單位:湖北省荊州市松滋教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