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展農業產業化服務應遵循的原則
1.1形成區域性支柱產業和規模化的原則
中央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要著力培養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在實際工作中,作為農業推廣部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立足區域性支柱產業和規模化去開展產業化服務,以便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和拳頭產品,并將該產業多層次發展,形成規模化生產,即由專業戶發展到專業村,發揮聚集效應,實現市場規模化經營。如高梁鎮近年來在葵花片區發展的200hm2常年蔬菜基地,就是立足于此發展起來的。在2009年,農技部門了解到當地部分農民有種蔬菜并在城區銷售的習慣,且賣價較好,但存在著生產設施落后、生產規模小、市場渠道狹窄等實際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通過多方努力,爭取農業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科學規劃組織實施蔬菜基地項目,致力改善農村生產設施設備條件,引進和培育了金菜藍、沖之科技和天稟農業3家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其他12個3.33hm2以上蔬菜種植大戶帶頭發展,以企業和大戶帶動,從而從規模上一舉解決了運輸和銷售等問題。此外,還依托匯源集團在中低山區域建成了晚熟塔羅科血橙基地1000hm2;立足五福村的地力優勢,引進谷杉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規模發展核桃基地133.33hm2。
1.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則
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應用到實踐中去,以發揮其巨大潛力,這是農業推廣部門的首要任務。因此,只有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設備、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文化素質、不斷灌輸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才能大力發展和形成特色效益農業,才能增加農副產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減少生產盲目性,在市場競爭中占領優勢,獲得高效益。推廣部門根據這一原則的需要,將農業推廣服務工作向社會化的各個方面滲透,全方位地搞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廣大農民在農業產業化全過程的科技文化水平,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進程。
1.3引入市場經營機制的原則
在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業產業化的目的就是生產大量的名優產品并進行銷售以獲得較多的利潤,因此它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和適應市場的需求和選擇,與所有商品一樣需要承擔市場風險。然而,由于農業生產的自然特征又決定其承擔的風險要相對大些,這也導致農業產業化服務的風險很大,因此必須引入現代的市場管理機制。完全實現以現代工業理念指導農業、管理農業,具體包括搞好合同管理、價格管理、質量監督管理和勞動管理等。如果仍靠一些簡單的行政命令,不遵循市場原則去辦事,將會給農業產業帶來極大的風險。如很多鄉鎮因為企業主土地流轉合同不嚴謹造成群眾矛盾突出;乳峰乳業公司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致使企業一度走入低谷;更有部分農業企業不注重市場價格和銷售手段,導致產品滯銷,致使企業直接關停等,這些事例充分證明由于缺乏監督管理和農業功能拓展,盡管產業起來了,企業主或農民根本無法從中獲得預期收益,更談不上產業可持續發展。
1.4穩定和加強推廣體系建設的原則
農業推廣部門長期以來,均是開展無償的產中技術服務,這就造成在推廣環節中,因資金、創新理念等問題,不能很好面向社會化更好地開展技術服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作為公益性的基層農業推廣部門面向廣大群眾開展無償的技術服務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對現代農業迅猛發展的今天,農業推廣部門要開展服務,政府必須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壯大農業人才隊伍,提高科技轉化率和市場流通效率。只有通過農業產業化服務把推廣部門和生產者緊緊聯系一起,農業推廣體系才會不斷完善和壯大,現代農業產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農業產品供給才能穩定均衡保障。
2開展農業產業化服務的步驟
按照農業推廣部門的行業特點和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立足當地資源和主導產品實行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要求,基層推廣部門在服務于現代農業產業中應采取參與決策、制定方案、操作運行、技術貯備、產品處理5個步驟。此種形式著眼于新農村建設時期的新機制,能充分發揮農業推廣部門的技術優勢,不但有利于實現以科技為先導的集約化經濟增長方式,也有利于農業推廣部門搞好農業產業化的全程服務,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2.1參與決策
基層農業推廣部門是農業發展機構和目標團體之間的中間人,首先要接受先進的技術信息和生產信息,經過科學分析、充分論證以后,制定出適合當地生產實際的方案,及時反饋給生產者,為其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把農業推廣滲透到生產者的決策之中。
2.1.1做好宣傳。可采取組織生產者外出參觀與利用廣播電視會議以及與生產者進行面對面座談開壩壩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宣講相結合的方法,使生產者真正認識到應該怎樣生產,生產什么才能獲得高效益。事實證明,做好宣傳動員工作,是發展農業產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第一步。
2.1.2培養典型。先進的典型就是在農民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活樣板,對生產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通過典型引路和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典型示范,可進一步堅定廣大群眾決心和行動的自覺性。如果沒有典型引路和示范,一哄而上地搞,就有可能造成生產者對產業化產生疑慮,在執行決策的時候走樣。
2.1.3搞好技術培訓。良好的技術培訓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只有通過良好的技術培訓,才會使生產者不但知道該干什么,而且知道應怎樣干才好,也有利于生產者在農業推廣部門的引導下做好自己的生產決策,以利于生產出高產優質的商品,帶來高收益的回報。比如柑橘長期以來是高梁鎮部分村民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之一,但隨著近些年來水果品種的不斷豐富,加上柑桔品質不好,造成農戶依賴的經濟收入之一逐漸喪失。基于該種情況,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分析,認為只要抓住匯源果汁這一大型加工企業,以及萬州“玫瑰香橙”的品牌優勢,發展鮮銷、加工兼用型晚熟品種有著絕對的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從2008年開始,會同有關部門廣泛宣傳,并組織村領導、重點種植戶及群眾代表赴忠縣、開縣、長壽等地考察參觀,堅定了農戶大力發展柑桔的信心和決心。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在上級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最終在高梁鎮建立了1000hm2晚熟塔羅科血橙基地,此項目的成功實施,推進了區域農業經濟順利轉型,同時也將為廣大農戶持續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2.2制定方案
當前,高梁鎮農村基本上進行的是以一家一戶為一個生產單元的分散型生產,這樣生產的盲目性、習慣性很大,這與現代農業產業的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很不相適應。若要進行農業產業化,就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要把一家一戶的分散情況統一起來,按產業化的要求進行生產,要減少生產的盲目性。歷年來的事實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靠簡單的行政命令來解決問題,要遵循市場規律辦事。由于廣大農戶又是市場經濟的弱者,因此作為基層農業推廣部門,要通過服務加以引導,幫助生產者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一般情況下,生產方案應包括3個方面內容:一是生產什么,如何安排生產。如高梁鎮常年發展的三葉菜和蘿卜,就是經過農業服務中心深入調查研究,認為茨坪村、順安村地塊相對集中成片,交通便捷,農民的冬閑地較多,特適應種植蘿卜、三葉菜,于是幫助農民確定了冬季種植蘿卜、三葉菜的生產方案;二是在生產中應采取什么工藝技術路線,怎樣才能獲得高產、高效益。為了奪取蘿卜、三葉菜的優質、高產,符合泡菜生產要求,鎮農業服務中心將生產管理及采收關鍵技術送至每個生產者手中,并在各村民小組派一名技術人員蹲點作現場示范指導,使農民在生產上做到有章可循;三是產品銷售計劃。產品銷售是目的,是農業產業化的終極目標,根據產品特性,制定銷售計劃,如高梁鎮的三葉菜和蘿卜,綜合考慮運輸等成本問題,就協助農民與萬州區歇鳳泡菜有限公司簽定購銷合同,實行就近訂單生產訂單收購,徹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對于重慶市提出的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在參與制定方案時,一定要事先明確發展類型。純生產型注意把握適度規模,產業扎堆,品種相對單一;休閑觀光型以服務收入為主,必須科學規劃,要有農業景觀、有服務配套設施、有四季花果或其他;生產觀光兼顧類型,一定要進行土地整治、實行標準化生產、休閑觀光設施設備兼顧。
2.3操作運行
農業推廣工作的主體是如何盡快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即把設計的方案付之于操作運行,重點要抓好技術到位工作。農業推廣的載體是技術,因此技術是否到位是農業推廣成敗的關鍵。任何一項新技術必須經過試驗、示范,通過實踐檢驗才能證明其是否成功。由于農業技術區域性很強的特性所致,農業推廣又有較大的風險性。這就是在推廣過程中除采取技術培訓、企業或大戶示范帶動等常規方法外,筆者認為在未來可以探尋一些技術承包或實行技術幫扶大戶企業等工作機制,即通過簽定承包合同或指定落實幫扶,把農業推廣和廣大農戶(包括企業大戶)以經濟的方式連在一起,嚴格考核斗硬,工作實績與技術干部效益掛鉤。這樣既有利于調動農業推廣部門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農業產業的發展。同時,既解除了生產者的后顧之憂,又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推廣效率。當然除了技術到位外,農村配套改革、政策扶持、科技驅動、產業功能拓展等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2.4技術貯備
面對當前傾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好形勢,基層農業推廣部門應具備2個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引導現代農業產業化,另一方面是適應農業服務社會化。因此,基層推廣部門應不斷進行3個方面的調整:一是推廣人員知識要不斷更新。推廣人員是科學技術的載體,也是農業推廣和產業化服務的直接實施者。隨著科學技術和農業產業的迅猛發展,推廣人員的知識結構要不斷更新,以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二是推廣手段要不斷提高。改變過去靠“一把尺子”搞推廣的舊面貌,學會使用高精尖的儀器設備,把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生態環保措施等應用到農業推廣之中去,使農業推廣手段面向社會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推廣效率。三是積極開發、引進并試驗、示范新設備、新科技、新品種,新模式,做到貯備一批、示范一批、推廣一批、鞏固和完善一批,不斷增強農業推廣的后勁。
2.5產品處理
農業推廣的最終目的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高產是途徑,高效是目的。需要實現高效,只有把產品轉化為商品才能實現。但是要改變過去只注重產中技術服務的狀況,要把產品處理作為基層農業推廣部門開展農業產業化服務的重點來抓。
2.5.1培育市場。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因此,基層推廣部門應在引導規模上做文章,通過推廣生產規模、大幅度增加產量來拉動市場建設;通過產品特色,靈活經營模式,提升產品形象和檔次,從而使農業生產由資源優勢變為產品優勢,再由產品優勢轉變為商品優勢。
2.5.2引導農產品貯藏加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產品基本屬于原料型產品,科技附加值低。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價值,農業推廣部門可積極引導業主創辦多種形式的農產品預冷、流通、加工實體,挖掘農業休閑觀光潛力,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農產品上市集中與需求均衡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可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5.3加強農業品牌建設的指導,提升農業產業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歸根到底是科技含量競爭、質量競爭、品牌競爭。品牌對一個國家、對地方經濟、對行業和產業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力。品牌能大幅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并最終能給經營開發者帶來超額的利潤。做成一個地方農業品牌,必定要有一定的產業集群規模基礎,產業的形成其實應是與品牌的打造同步的,農業品牌的建設一定是建立在相當產業規模和市場基礎上的。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技術產品、不同的消費群體、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及不同的休閑觀光特色等,多借鑒其他成功品牌創建經驗,尋求不同的品牌發展之路。圍繞現代農業開展產業化服務是基層農業推廣部門面臨的新課題,只有在實踐中去認識它,進一步把握其規律,創新機制,找準現代農業與其他領域,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結合,充分把握市場與農業的關系,農業推廣部門才能更好地開展農業產業化服務,才能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有效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陳代祥 單位:重慶市萬州區高梁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