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約遼寧農業科技發展的因素
加快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是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和諧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地在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村科技發展方面均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遼寧省緊緊圍繞“科技興農”的主題,農業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時也有出現了問題和障礙。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比較脆弱,機械化作業水平不高,對基礎設施、農業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是制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瓶頸;二、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科學生產觀念不強,較難適應現代化農業;三、科技資源配置不均衡,重復性研究多;四、科研服務體系機制不活、管理缺位,難以承擔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與實際示范工作。五、農業科研單位普遍存在研究經費不足,制約了科技資源的研究利用,從而影響了科技創新效率;六、科技創新領軍人物嚴重不足,科研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七、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科研成果與實際生產聯系不夠緊密,能夠形成科技產業的成果數量少,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2]。
2加速遼寧農業科技發展建議
2.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
在全面建設富庶文明幸福新遼寧的進程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仍舊是制約農業共發展、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因素。從整個地區農田水利設施來看,很多設施已經嚴重老化,或沒有排水設施,阻礙了農業生產發展,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刻不容緩。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抓住影響民生關鍵問題,從農民最迫切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入手,擇優扶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帶動農業的進一步發展[3]。
2.2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和支持力度
鄧小平同志曾說:“我們的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民要致富,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素質提高了,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就不是問題了。各部門溝通協調,建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體系,完善農民教育的培養內容和方向。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科技培訓機制??蒲性核惨龊檬痉兑龑ё饔茫膭睢⒓钷r民主動學習新技術,開展全方位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方式。
2.3加強政府對科技部門的宏觀調控能力
科技管理部門應加強區域科技的整體布局能力,集成省、市、地方的科技資源,進行匯總再分配。加強下級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組織協調的基礎上,政府應重點針對各地方資源環境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定位扶持。增強縣市科技服務和支撐能力,健全縣市科技機構機制,推動基層科技隊伍的建設。建立地區間區域性科技合作機制。以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地區創新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4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建立以農業科研機構為主體,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科技型企業、中介服務組織相連接的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建立以農業科技企業為主體,農業科技生產基地為依托的成果轉化體系,從而不斷提高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積極推廣科技特派、科技下鄉、專家入戶、“科研院所+企業+農戶”等推廣新模式,形成科技產業化的新格局,提高農業科技的快速轉化成生產力的能力。通過媒體廣泛宣傳新成果、新品種、新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有效發揮農業科技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發揮試驗示范基地的帶頭作用,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供廣大農民培訓學習。鼓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利用該組織在農村社區中的組織優勢,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和推廣應用范圍。
2.5建立以政府為主體持續穩定增加農業科研投入的長效機制
政府應建立對農業科研機構的長期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引導農民搞好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提高對農業科研投入的力度,增加基礎性、經常性科研經費,支持從事農業重大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的公益性研究。優化政府科研投入結構,有效提高科技機構和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完善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管理制度,科學合理地設計預算標準。同時,要引導和鼓勵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鼓勵科研院所之間、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聯合,開展科技攻關。逐步形成政府、地方、企業相結合的多渠道的投入環境,進而建構一個多元化、高效率產出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投資體系[4]。
2.6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建造一流的農業科研團隊
要廣泛吸引,留住科研人才,穩定隊伍建設,調動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完善各類人才的薪酬制度,逐步建立合理規范、公平公正、監管有力的崗位補貼制度。政府應拿出專項資金,給予數額不等的科研啟動資金,為科研人員發揮聰明才智、實現自身價值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按照農業科技用人的基本需求,構建高水平農業科研人才及科研管理人才的培養基地,加快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建立一套適應農業科技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形成包括對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的科考核評價方法和科學評價標準。要在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平臺建設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勵優秀農業科技人才的選拔和創新團隊的建設,使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科研環境[5]。
作者:董? 王輝 呂立濤 孫大為 周攀 單位:遼寧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