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村子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均等的原因探討
1.1農村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
1.1.1家庭教育資源的限制(1)從教育期望來看,農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期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讓孩子學習基本的知識,具備讀、寫、算等能力,能應對生活的需要。二是希望孩子通過上學的途徑改變自己位于底層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而這兩種期望往往是根據孩子的學習成績來轉換。而城市的大多數家庭,由于父母受城市文化的熏陶,相應的對其子女也有較高的教育期望,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更多的是通過上大學這一途徑,實現自我的最大發展。而子女也會潛移默化地接受這一觀念,自我的教育期望和學習熱情也較高。這種教育期望相對來說可以幫助孩子保持學習熱情和取得較好學習表現。(2)從文化資本來看:無論是農村的大環境氛圍,還是家庭文化氛圍都較差,農村子弟所受教育主要來源于學校,所接觸的書籍局限于學校發的課本;農村沒有相應的文化設施,比如圖書館,缺少借閱書籍的途徑,缺少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使得農村孩子增長知識、拓展視野的機會較少。由于常常要幫助父母干活,使得許多孩子無法安心在家學習,直接影響農村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考試競爭力。(3)從人力資本來看,農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初中以下文化的比例較高,根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3》中的有關數據計算顯示,城市大專以上人口的比例是鄉村的18.55倍。因此,相對于城市家庭來說,農村家庭的父母為孩子學習提供輔導的能力不足。另外農村外出打工的家長多,據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201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260.97萬人,農村留守兒童共2200.32萬人[2]。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家長對孩子無法進行指導。在教育期望、文化資本、人力資本等3種視角下,家庭教育上的優勢都是通過首先轉化為子女個人的學習動力以及學業表現,進而通過考試競爭力轉化為教育機會。
1.1.2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據《2011中國統計學年鑒》資料顯示,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十分明顯,而且還呈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199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2.20∶1,200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2.79:1,2009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擴大到3.33:1,到2010年稍微有點回落,為3.23:1,但是總的局面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家庭經濟狀況處于下層的相當一部分是農村人口,而經濟階層差異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異特征。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有能力為子女的學業支付各種相關費用,從而為子女提供更優質的學習條件。包括購買各類參考書籍、先進的學習教輔用品、參加各類輔導培訓班,聘請專業人士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參與各種相關的社會活動等以提高學習質量。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能為子女提供優質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使其可以專心投入在學習中,這也會一定程度幫助子女獲得更好的學業成績。此外,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子女即使在考試中失敗,仍然可以通過繳納贊助費、擇校費等方式進入好的學校,這是以經濟資源直接換取優質教育機會的優勢。而對于農村家庭而言,學費已經成為了農村家庭經濟的主要負擔,從小學到大學分流到哪一類的學校,幾乎完全憑借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因此,家庭經濟處于劣勢的孩子想要進入好的學校,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也是經濟資源排斥的一種表現。
1.2農村學校教育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
與城鎮學校相比,農村學校處于落后狀態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對農村子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相對較弱現以2010年普通初中專任教師學歷情況來說明農村學校和城鎮學校師資力量的差距,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城鎮普通初中專任老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農村中學多70.78%,本科學歷的老師多近15%,而專科學歷、高中學歷及高中以下學歷的老師則比農村初中少17.66%、35.33%、37.86%。農村普通初中學校老師的學歷明顯比城鎮的老師要低,且其中很多農村教師是經由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拿到相關的學歷,學歷的含金量較低,相應的農村教師的整體業務素質比城鎮老師要低。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農村相對艱苦的環境和較低的工資待遇,優秀的教師不愿意到農村教學;另一方面,農村學校培養的優秀教師不斷通過各種途徑走出農村,使得農村的師資力量越來越弱,嚴重影響了農村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最終影響農村孩子在考試中的競爭力。
1.2.2農村學校的教學設備不足,條件落后城市學校的體育館、實驗館、科技館、圖書館、教室配備電腦、投影儀等現代化設備非常常見。而農村學校由于資金的缺乏,教學實驗實習場所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書本上的實驗大多只能在黑板和講臺上演示,學生幾乎沒有親自動手的機會。同時,多媒體教學在農村也由于資金和設備的缺乏,無法付諸實施,一般學校僅僅只有一個多媒體教室。此外農村學校也沒有圖書館,圖書資料匱乏,嚴重影響農村孩子全面素質的發展。以上諸多原因導致農村學生綜合素質與城市孩子有差異,在殘酷的升學競爭中處于弱勢。許多農村孩子在初中或高中階段失學,教育部發布的《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毛入學率僅為52.7%。根據2005年在校學生4030.95萬人計算,大約有3720.88萬孩子流入社會,而這些流失的孩子大部分是農村學生。另外,據青基會調查,60%以上的農村學生在接受完義務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而回鄉務農或外出打工。
1.3高考錄取政策的影響
高考表面上遵循“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但實際情況并不如此。首先,從錄取分數線來看,2009、2010年和2011年本科第一批錄取分數線湖南省分別為534、567、572分;河南省分別為567、552、540分;陜西省分別為537、556、517分;貴州省分別為477、481、470分;上海為455、465、462分;北京為501、494、484分。湖南2010、2011年的本科第一批錄取分數線比上海高出100多分[3]。而其他年度的錄取分數線也同樣相差懸殊。其次,從總體錄取率來看,2009、2010、2011年河南省的整體錄取率為58%、63%、75%;陜西省為54%、61.7%、63.4%;貴州的錄取率分別為53.61%、63.2%、70.13%;而上海的錄取率則分別為84%、85%、89%;北京的錄取率為79.5%、84.6%、86%[4]。上海和北京的錄取率遠遠高于以河南、陜西、貴州為代表的農村學生占多數的人口大省。從全國來看,北京、上海等這些重點高校聚集的大城市受到了較多的照顧;而在一個省內部,省城和大城市也受到了較多的照顧。那些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具有優勢的區域,在高等教育機會的分配中占據了優勢;那些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處于邊緣化的區域,在高等教育機會的分配中也處于劣勢。而農村作為我國經濟和文化的最弱地區,農村家庭子弟的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取處于最不利的情況。
2促進農村子弟入學機會均等的若干建議
2.1改進農村教育財政制度
首先,要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確立義務教育財政撥款在公共財政中的優先地位,并使我國的公共教育投資向農村傾斜。其次,根據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確立農村教育費用的分擔比例。由于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發展較好,而中西部地區發展緩慢。在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方面,也會因經濟狀況不一樣導致各地有較大的差異。中央財政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來確立多級多類的農村教育費用的分擔比例。中央財政應負擔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全部經費,負擔較發達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大部分經費,負擔發達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小部分經費[5]。對于貧困地區教育經費奇缺的情況,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專項投入,在制度上減緩和解決農村教育財政嚴重不平衡的問題。同時,積極引進民間投資,逐步改善農村的教學條件。
2.2加強師資建設,提高農村教育水平
除了加大農村的教育經費投入以外,還應切實提高農村學生的考試競爭力,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而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則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優秀的人才不愿到農村學校任教,而農村學校培養的優秀教師又不斷的流失,導致城鄉之間師資力量存在巨大差距。究其原因,關鍵在于農村教師的待遇遠遠低于城市教師。因此,解決師資問題的關鍵是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在當前的義務教育投資體制下,教師工資的發放主要依賴于縣級財政,而縣級財政的力量弱小,難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試著改善教師工資的發放比例和來源,使農村教師的工資由國家、省級和縣級財政各負擔一部分,并主要由省級財政進行合理統籌,從而有效提高農村教師待遇。
2.3規劃高校區域設置,適當調整高考制度
鑒于高考在我國社會流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高農村子弟進入重點大學的機會,從而使高考更好地發揮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但是由于各高校與所在地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東部高校普遍得到了所在省市區財力物力的支持,所以受到在高考錄取時增加本地生源的壓力。即使是部屬高校也由于部省共建的原因不得不增加本地區的招生比例。要徹底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可以仿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從高校的地方配置入手。從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情況看,真正好大學的資源配置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其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生的質量和水平。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公平相對實現得較好,但他們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渠道是地方性大學和社區大學,而不是全國性、綜合性大學。我國可以逐步開始仿照國外的做法,一些全國性、綜合性的大學,譬如清華、北大,應該敞開大門,擇優錄取符合要求的每個學生。還應在全國各省市建設一批地方性或專業性學校作為對全國性綜合性院校的補充,這些學校的招生名額應嚴格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另外,也可以按照每年農村學生高考報名的比例,要求各重點學校錄用一定比例的農村學生,或采取對農村鄉鎮中學實行部分優生單獨考核錄取或降分錄取政策,以促進教育公平。
2.4籌建鄉鎮圖書館,完善農村文化設施
影響農村孩子素質全面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農村幾乎沒有圖書館。圖書是學習的階梯,拓展知識面的最有效途徑。而農村學校很少配備有圖書館,農村的鄉鎮一般也只有賣書的小鋪子,圖書的數量少,內容單一;只有在縣城才會有圖書館,而對于他們來說,縣城距離較遠,不能作為大部分農村孩子的有效借閱途徑。另外由于家庭的經濟條件較差,農村孩子對圖書的購買能力也非常有限,無法達到有效的閱讀面。因此,在全國范圍內,以國家投資為主,公益捐獻圖書、資金為輔(比如設置農村圖書館基金),以鄉鎮為單位,籌建圖書館,是改善農村整體缺乏文化氛圍的狀況、拓展農村孩子知識面、提升整體素質的必要措施。
作者:許二梅 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