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朱啟臻 曾富生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大慶石油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在技術革命日趨顯著的社會環境下,社會迫切需要培養大批創造性、應用性、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產業部門、應用部門和管理部門的需要。而現實情況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規模過小與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存在著巨大的矛盾[1]。導致這種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盡管目前高校培養的大量學生更多地走入應用性強的崗位,但培養模式依然沿襲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慣性,導致長期以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不匹配。這一現象已經引起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從2009年開始,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范圍;認為開展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是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2]。但是這一轉變的實現,除了社會的需求等外部環境外,還依賴于高等學校自身條件的建設,本文結合農業推廣碩士多年的培養實踐,對提高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的途徑進行探討,旨在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據。
一、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面對的生源行業背景十分廣泛,但其培養方向很明確,主要是為農業與農村管理機構、農業企業、農業服務等崗位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術和管理人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設置以來一直是以在職人員為主要生源,這些研究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職業實踐經驗豐富,而全日制的農業推廣碩士生源沒有這樣的優勢。在生源缺乏職業經驗而又要按職業需要來培養學生的前提下,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提出了新的挑戰。把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應用型高級人才來培養,在教學內容上應與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方向有所不同。但是在現實中,許多學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缺少優秀教材與案例,與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教育沒有顯著差別,有的培養單位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研究生的教材或將其簡化后使用,或直接照搬國外案例或教材,這種做法難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特別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極易出現學術化傾向,與學術型人才教育難以區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我們對其要有全新的認識,而且需要做許多開創性的工作。
目前特別迫切的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就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內容而言,我們認為必須強調綜合性。經過多年的實踐,人們普遍達成這樣的共識:農業推廣碩士的知識結構應涵蓋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傳播學和行為學等理論與方法。但是這種綜合性并不是把不同學科課程簡單拼湊起來就能體現,因為簡單地拼湊不可能產生綜合效果以形成培養特色。綜合性體現著創造性,多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在形成綜合性課程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嘗試,如“農業推廣學”就是體現應用性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它綜合了農業科學、信息傳播學、社會心理與行為學、組織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不僅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也形成了實踐性很強的操作方法,被評為農業推廣領域的國家精品課程。目前我們正在建設的“農業社會學”也是一門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綜合性課程。農業社會學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視角重新審視農業,綜合了現代農學、農民學、農業經濟學、制度學、組織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形成了屬于自己學科特點的獨立的理論體系和分析問題的方法。特別是把農業和農村政策的制定作為該學科的落腳點和歸宿,使得這一學科具有了很強的實踐性。如果每個專業學位類型都能夠形成3~4門具有創新性且符合中國本土特色的綜合性課程,對推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內容的創新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關于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教學方法,我們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案例教學和參與式教學模式。特別是參與式教學方法對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十分有效。研究者概括了參與式教學的許多特點,諸如參與性、互動性、民主性、合作性、開放性、激勵性、發展性、反思性等[2],但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式教學方法最基本的要點有三個:
1.問題導向
問題導向被認為是20世紀以來教育思想經歷的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以至于有學者認為問題意識是大學學科建設走出經院化的關鍵[3]。基于問題的探索、調查和發現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核心價值的維系點,體現了由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的轉移。問題導向是圍繞實踐中一些結構不明確的問題所展開的調查和尋求解決方法而組織的,通過讓研究生對問題的思考來探究問題背后隱含的概念和原理,并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問題導向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共同討論和研究,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參與式教學中的問題導向有助于發展學生下列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能力;發現、評價和運用學習資源的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多種方式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成為終身學習者的能力[4]。參與式教學中的問題導向對研究生的思維訓練,對于促使他們注重理論的實踐意義以及注重政策研究是十分有效的。
2.平等討論
參與討論是參與式教學的主要活動方式,無論是引導式討論還是開放式討論,都有助于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鍛煉他們的交流技巧,激發他們探討問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討論的效果依賴于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因此,平等交流很重要。教師不僅要保證每個學生有參與討論的機會,而且要創造爭論與辯論的氛圍。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的總結歸納十分關鍵,一個好的歸納和總結不但可以引出或強調討論的結果,而且可以保持研究生討論之后繼續探討問題的興趣。
3.可操作的程序
參與式教學包含了豐富的程序性知識與方法,如何提出問題,怎樣開展平等的討論,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等都體現在程序中。要求每個研究生都掌握參與式教學的程序,不僅能恰當地參與,還能夠主持討論,學會歸納和總結等。為了保證參與式教學順利進行,恰當使用參與式工具是必須的。這些工具包括了諸如問題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分析程序,也包括了展示軟版、活動卡片等輔助設備[5]。為使教師掌握程序與靈活使用工具需要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