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趙建社 張建榮 魏禎 劉水平 張蘭英 李敏俠 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西安朱雀農產品市場有限公司
隨著西安都市化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西安農業人口的區位出現明顯不同的格局,而不同區位格局的農民在農業推廣中的決策心理發生了相應變化。針對這些變化,農業推廣的策略與措施也應作相應調整,才能保持西安市農業的不斷穩定發展,才能更好地為現代都市服務。
1不同地理區位對農民決策心理的影響
1.1城中村(原本的農村被包圍在城市或城市雛形中)
城中村農民大多數家中有較多自建房產,有可觀房租收入。一些村、組的農民年終還會領到分紅,他們是農民中的中上等較富裕農民。他們身份是農民(注冊農民),卻長期處在城市的氛圍熏陶中,其工作內容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除身份外,幾乎成為完全城市居民[1-3]。農業出力大,收益低而且不穩定,家庭青、壯年勞力基本不種地,多選擇從事農業以外的行業及工作,如入股商業、投資企業,或經營家庭旅社、超市、餐館、浴池,或做其他生意。其對種地的意愿普遍很低,不論土地多少,首選出租獲得收益。如不能出租,就選擇將土地荒蕪不種。在此情形下,即使政府推出農業項目和推廣組織的服務,也發揮不了影響力,農民種地愿意較低。
1.2中心城市近郊或衛星城市周圍(雁塔區、未央區、新城區等)
這部分農民所處區域大多臨近大專院校、居民社區、大型超市、高新區、企業群以及高速路、公路等,其經濟狀況少數優越,大部分處于一般水平。其土地已少量或大部分被政府征用,或建成企業群區。現有土地大部分或部分以小組(農村中最小行政級別)名義或家庭名義出租。凡公路兩旁及主干道兩側土地,依據當地商、企規模發展趨勢,大多以集體或家庭形式,或建商業性門面房(商鋪)待租,或小規模進行圍墻圈地招租,或高密度栽植高檔或普通苗木,期待獲得征地、買地單位的地面附著物賠償。這是目前城市近郊及其周邊農民對道路兩旁土地的基本處置方式與開發模式。這些農民認為土地遲早會全部被政府征用或被開發商購買,按相關安置政策可獲得房產和安置費。家中青、壯年勞動力或在企業打工,或自謀其他工作。而依然從事蔬菜及糧食種植的農戶,只是少數,而且多是簡單化的一般性生產,設施性、高效性、高檔性生產很少。這些區域的農民,其對行政部門和推廣組織的項目和技術,基本淡漠了興趣和信心。
1.3城郊和區縣(長安區、高陵縣、閻良區、戶縣、周至縣等)
這些區域距離中心繁華大都市較遠,人均土地面積較大。當地目前城鎮規模化網絡尚在初級階段。農村大部分家庭經濟一般水平或較差。絕大多數家庭中有青壯年勞動力。其中除少數勞力有條件、有能力就近從事各種行業及工作,或到較發達城市打工外,大多數家庭勞力或因要照顧老小,或因年齡偏大,或因不具備技術及培訓條件,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需要留守家中。這些農民唯一且最大的資源和優質,是有較多的土地、有充沛的精力和農事操作能力。這些區位農民尤其是青壯年人,希望通過土地及其勞動而致富的愿望極其強烈,其對高效的農業項目和新技術有強烈的需求。只要配備基本生產條件后,有明顯經濟效益,即使用力氣換收入,該地區農民也會采納政府推廣的種植、或養殖、或農產品加工等項目,接受推廣組織的技術。實踐已經證明在項目和技術的實施中,這些區位中的農民會全心全力配合農業推廣組織,而且容易使項目和技術獲得預期目標效果。
2對不同區位農民決策心理的應對方略
2.1城中村
由于城中村區位農民,沒有土地或僅有少量土地,這些區位已蛻變為城市化拆遷、改造的對象和重點,農業項目和技術的推廣已顯然失去了條件和意義,不會起到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農業推廣工作應完全轉移出城中村區域。
2.2中心城市近郊或衛星城市周邊
這些區位農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被市政征用或被企業購買。現存土地目前大部分出租或整理后待租,或進行以獲得賠償為目的的苗木、果樹種植。而真正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已經很少,而且難以提升到高效模式。這些區域及其農民已不具備再作為農業推廣的重點條件。除非他們村組組織提出項目及技術的要求和申請[4-5],否則不宜在該區位大面積推廣新技術和項目。
2.3城市遠郊或區縣
這些區位相對土地資源多、面積大,農民經濟水平一般或較差。農民渴望通過自己的土地和勞動致富,比較容易接受政府的農業項目和推廣部門的高效農業技術。這些區域是農業推廣人員主要的工作領域,是他們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是農業推廣組織及其工作的戰略性區域。而農民也是農業推廣組織最為可靠、最為忠實的合作伙伴。在此重點區域開展農業推廣工作,農業行政部門和農業推廣組織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即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魚則漁、宜耕則耕的因勢而行的原則。
二是完善基本生產條件。對經濟基礎差、缺水源、電力設施不配套生產路以及街道硬化不達標的村寨,應給予一定的資金和物資支持[6]。
三是建立銷售網絡和信息網絡。建立區位合理的大、中、小農貿市場,以及高效暢通的農產品流通信息網絡[7]。
四是對較重大項目和技術給予扶持。對龍頭企業給予低息貸款便利及工商減免優惠。對設施性項目和技術給予一定經濟補助,以推進規模發展。
五是發揮資源優勢、打造地方名牌產品。生產地方特色優質安全傳統產品,爭取進入國際市場。
六是抓好示范點工作。做好技術示范戶工作,以點帶面,推動全局。
七是做好預測預報工作。對自然災害和疫情盡可能做到及時準確預報,以減少和避免生產損失。并指導和幫助災后生產恢復工作。八是做好培訓工作。利用課堂、現場及操作示范等教學方式,對農民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指導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