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彭音 宋明珍 楊久明 單位:涼山州農業局 普格縣農業局 美姑農業局
農業發展實踐證明,科技進步對人類的任何貢獻,都是通過推廣實現的,沒有發達的農業推廣,便沒有現代化的農業和繁榮的農村經濟及富裕的農民。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研究和加強農業推廣,對于建設現代化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顯得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涼山州的農業技術推廣,業務范圍大都以種養殖業為主,目的是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引進農業新技術改良并推廣擴散,這種傳統農業技術推廣教育方式比較粗放和單一,推廣的進度、范圍、深度都比較有限,現階段,新農村建設要求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而涼山經濟文化整體相對落后,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相對普遍偏低,原有的農業推廣教育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民生產實用技術及知識更新的要求,亟需創新農技推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促進農業科技全面普及和提高。
1原有農業推廣教育方式與方法
長期以來,農業技術推廣主要是把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學研究成果,通過農業技術人員以培訓講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紹給農民,由農民在生產中應用,提高產量,增加收入。推廣的內容主要是良種、良法,技術性較強,內容比較枯燥,推廣的手段也比較簡單,多為發放和宣講技術性文字資料、掛圖,并進行技術應用示范。因此農業推廣教育方法以集體指導和現場指導為主,主要是集體教學法和技術示范法,這種教育法注重技能的教學,忽略了人文和地理的實際情況,對培訓的內容一般也是先入為主,單方面的灌輸,造成與農戶的交流通道阻塞。
2傳統農技推廣教育方式的缺陷
推廣方式要取得較好的效果,前提條件是作為傳授的對象要有學習的積極性,并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涼山州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農民以小學和半文盲為主體,加之近年來年輕、有文化、比較富有冒險進取精神的男女青年外出務工情況較多,留在家務農的勞動力以婦女及年齡較大的男性比例較大,這部分人員一方面文化素質較低,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存在較多的不利影響因素和自身的缺陷,因此采用傳統農業推廣教育方式,難以取得較好的成效。
3涼山州農業推廣教育效果主要影響因素
3.1受教育因素
從推廣理論來講,受教育程度直接影響農民對新技術的判斷、學習、理解、掌握、參與及貢獻。只有當受教育者判斷新技術對自己有較大好處才有學習的積極性,具有一定文化基礎才能較好的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從而能積極應用于生產,收到良好效果。涼山州總人口415萬,其中彝族47萬人,占總人口的47.5%,由于歷史原因和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涼山州的經濟、文化、科技在整體上落后其它地區。目前,涼山州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79.98%,初中文化程度占13.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6.37%,系統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不到1%。由于全州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對較快地學習和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形成了一定的阻礙。
3.2文化差異因素
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州,而且全州彝族主要分布在山區,彝族群眾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和文字,特別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彝族群眾主要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而彝族文字的掌握和使用目前主要還限于專業人士中,多數彝族群眾沒有掌握彝族文字,這與目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主要以漢語言及文字進行記載、交流、傳播的現狀形成了較大的文化差異,直接增加了農業技術人員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與彝族群眾溝通交流的難度。
3.3環境因素
由于涼山州地處國家較為偏遠的西南山區,交通、通訊不便,特別是在農村和山區,還有不通公路,不通電的地方,在涼山廣大的山區,長期受環境的限制,農民群眾接受現代科技文化知識的機會和對外交流的機會比較少,較少受到新的知識和觀念的沖擊,因此思想觀念相對較為封閉和落后,自給自足的思想觀念較為嚴重,思想行為方式總體上難免缺少長遠性和開拓性,缺乏接受和追求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的主動性和緊迫性。全州在農技推廣中相當部分農民是被動地由政府督促參加農技培訓和以行政的半強制的手段推廣農業新技術是很普遍的情況。由于被動參與,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3.4農技推廣人員嚴重不足,培訓人力資源匱乏
全州現有縣級推廣機構86個,區鄉推廣機構589個,縣級農技人員756人,區鄉專職農技推廣人員1019人。以涼山州現有的610個鄉鎮來計算,每個鄉(鎮)僅0.97個農技推廣機構,每個鄉農技推廣人員平均不到2名。同時,涼山州由于幅員面積大,交通不便,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服務半徑很大。以安寧河流域的德昌縣為例,該縣有縣鄉農技推廣人員75名,幅員面積2284平方公里,每個農技人員的服務半徑30.45平方公里;較偏遠的山區鹽源縣,幅員面積達8398.6平方公里,農技人員僅106人,每個農技人員的服務半徑達72.4平方公里。
4農業技術推廣教育的新思路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筆者提出了適合涼山民族地區實際的農業技術推廣教育的新思路。
4.1樹立農業推廣教育以人為本的主題思想
農業推廣是一種以提高農業生產者科學文化素質,發展農村經濟的農村社會教育工作,推廣目的是滿足、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和水平。原有的農業推廣教育中關注的重點是推廣的技術本身,考慮的是推廣技術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而新的主題思想力圖在農業推廣教育中把以人為本納入其中,以人的發展為最終的目的,運用人類行為科學的原理,通過關注與農民的溝通交流,認真了解農民在生產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和學習使用農業生產新技術方面的困難,充分顧及人文及環境對農民接受新知識新觀念的影響,強調增強農民學習和使用農業生產新知識、新技術的信心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傳授農業生產先進技術,從而有效地提高農民農業生產技術能力,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4.2新型農業推廣教育的培訓重點和手段
4.2.1精心選擇一批科技示范戶,作為新型農業推廣教育培訓的主體,通過組織科技人員“面對面、手把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開展主體教育培訓,傳授生產技能,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推廣教育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