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基礎教育論文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為學生專業服務的教學目標,已成為當前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重點與方向.許多專業對信息技術的學習需求都在不斷加強,不少專業教學的管理者也意識到這個變化,并嘗試做出變革,但受限于課程設置與教學資源等多方面因素,導致課程的實施困難重重。同一門課程對于不同專業來說需求也會有所不同,這在面向多專業的公共教學中尤其明顯,以《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為例.大多數的學生所希望學習到的內容,是能夠給日常的工作與生活帶來幫助,比如照片的處理、視頻的剪輯等,但是,對于教育類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則更側重與教學資源開發有關的多媒體應用上,如課件的制作等;此外,這種差別甚至體現在同一專業的不同方向中,比如音樂教育專業,對于聲樂方向的學生來說,顯然對音頻的有更多的學習需求,而對于表演方向的學生來說,則更傾向于對視頻處理的學習.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凸顯,這在公共課領域尤為明顯.這種多元化同時體現在廣度與深度兩個方面,不同的學科與個體對學習的內容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快速更新又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學生可能只對課程中某些知識點模塊有需求,而教學計劃又是以課程為基本單位來組織的,這種矛盾使教學資源的欠缺更為突出.
模塊化的教學方案
現有的課程設置多是培養目標驅動的[1],在培養目標驅動的模式下,學習者的知識結構主要由教學管理者所確定,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人才培養的規格、過程和結果更可控.但是,這種以教學管理者為中心的課程設置模式,忽視了學習者的主觀意愿,導致了學習動機的缺失.與單純的培養目標驅動不同,本文提出的“培養目標”與“學習需求”雙驅動教學模型,是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學習者的興趣愛好來共同確定教學的內容(見圖2),這些內容依照邏輯關聯而內聚為知識點模塊,與課程相比,知識點模塊不是先驗、靜態和外在于學習者的,它更強調學習者的參與與合作,因此對于教學內容與形式的確定,學習者有了更大的參與權和選擇權,因此也就具備了更強的學習意愿.基于“雙驅動”的模塊化教學方案,可以很好的應對由于個體差異而帶來的多元化學習問題,此外,由于知識點模塊通常具備內容少、目的性強等特點,在教學形式上也可以多元化,比如講座、培訓等,而不拘泥于單一形式;在教學管理上,可根據知識點模塊的性質、講授的形式以及課時數,區分為學分課與非學分課,并注重網絡平臺的使用;在教學方法上,要開展依托模塊而進行的各種項目驅動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可根據計算機教育的特點,引入多樣化的考核渠道與方式,例如各種信息技術比賽等,而不僅僅只是傳統的成績評價模式.
與傳統的課程教學相比,計算機公共課采用模塊化教學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優勢:首先,更符合“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一致化的教學設置無法響應個體的差異性(能力、興趣、專業需求等)需要,而模塊化的教學方式是解決這個矛盾的一種有益嘗試,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課程中相應的模塊,并通過該模塊的學習與考核,即可獲取該模塊對應的學分,而無需修習整門課程,因而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其次,提高了專業信息技術教育的可行性.信息技術目前不僅應用在公共領域,也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各個專業領域,而采用模塊化的教學形式,就可以將其中具有“公共”特性的教學內容劃分出來,然后以單獨的課程形式,或者是課程中的模塊形式,交由公共教學部門來負責,從而降低了專業院系的資源投入,提高了課程實施的可行性.第三,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與個人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公共授課部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知識應用,讓老師們掌握所有的這些知識應用,不可取也不可行,而模塊化教學的實施可以讓各個老師更好的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發展能力的同時,也保障和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模塊化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實施
面向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模塊化教學法是一種以培養創新精神為主旨,以提高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它將在內容組織與培養目標上具有關聯性的教學內容內聚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教學結構體.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模塊化設置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參照的課程組模塊,通常以學生的專業培養方案為主線,在兼顧通識教育的同時,更多的將與專業有關的信息素養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這種模塊化設置可以解決前述1.2中所提到的問題,但由于其對應的課程設置方案都由學生所在院系的專職教師提出,而負責計算機基礎教學老師通常只是協助實施,因此該模塊化教學形式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另一種是以授課目標為導向的知識點模塊,它是將在內容組織與培養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的教學內容內聚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教學結構體,通常以課程作為表現形式[2],這種模塊化教學形式一方面符合以通識教育為重點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與信息技術發展更新快的特點相契合,而本文所論述的模塊化教學主要是指第二種情況.根據教育部的相關指導文件,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在此基礎上許多高校設置了“1+X”的課程體系方案[3][4],其中的“1”對應的是《大學計算機基礎》(下簡稱《大基》),而“X”則因校而異,各有不同.本文將主要針對“1+X”課程體系,就模塊化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進行闡述.
作為公共課,計算機基礎課程受眾面廣,因此尋求同一化的課程設置與個體的學習需求之間的平衡點,是計算機基礎教學一直以來所面臨的難題,而分級教學是當前許多高校有對于此的一個解決方案,即根據摸底考試的成績來決定學生的學習內容,因此在一定程序上緩解了入校新生的個體差異所帶來的問題,但這個做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以《大基》分級考試為例,部分通過了摸底考試的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實際上沒有達到課程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對其他知識點掌握較好,得分較高,因此考試最后仍然是達標.面向能力分級的模塊化教學可以很好的解決前述分級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它的主要思想是將課程的知識點進行重組,并分為基礎、擴展和選修三個層次,其中基礎模塊是必修模塊,是本知識點模塊中最基本的內容,是進行擴展和選修模塊的基礎;擴展模塊是在基礎模塊之上而設置的進階學習內容;選修模塊則涉及本知識點中綜合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內容,一般不做強制學習要求,供學生自選.在模塊劃分的標準上,可以按照思維或操作方式的一致性進行歸類,例如Word段落格式化中的段前段后間距與左右縮進的設置,其實現的思路和步驟實際上是一致性的,就可以將其歸為一類,而在考核時任取其一即可.上述三個模塊的劃分,從考核角度出發,基礎模塊決定的是成績通過與否(合格或者不合格),擴展模塊決定的是成績等級(合格、良好還是優秀),表1為《大基》中Word文字格式化內容的分級模塊化教學方案.在日常教學中應以基礎和擴展模塊為主,所對應的實驗即為驗證性實驗,這部分同時也是課程考核的核心,其中尤以基礎模塊為甚,如前所述的分級考試,就應當將基礎模塊作為重點,對該部分完成情況未能達標的,即便總分達標了,也不能算作是通過考核.而選修模塊一般不列入授課計劃,只作為學有余力學生的課外習題,在授課方法上可選擇網絡課程、講座等形式,此外也可作為相關技能競賽的輔導題或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