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畜牧業論文
本文作者:于康震
回顧十年輝煌成就,堅定發展信心
2011年,飼料產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5.5%,比2002年提高7.3個百分點。養殖環節“瘦肉精”等違禁添加物檢出率從2002年的3.92%下降到2011年的0.08%。2005年以來,商品飼料“瘦肉精”一直保持零檢出,安全優質飼料產品已經成為市場主流。行業競爭力明顯增強。2011年,年產1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數量達到360個,是2002年的6倍,平均每年增加33家企業。其中,年產量超過50萬噸的大型飼料企業集團發展到33個,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3%。一大批飼料企業走上集飼料加工、畜禽養殖、屠宰加工于一體的產業化發展道路,綜合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明顯提升。一些飼料企業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在海外投資建廠,布局國際市場。大量科技創新成果在飼料行業推廣應用,配合飼料入戶率和轉化率繼續提高,對養殖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達50%以上。全國飼料生產企業62萬名員工中,近四成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是10年前的近2倍。回顧飼料工業10年發展歷程,成就來之不易,是政策有力、市場給力、監管得力、行業努力的結果。政策方面,飼料生產企業免征增值稅的政策一直延續至今,對增強飼料企業持續發展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國家明確玉米優先滿足飼料需求,緩解了飼用玉米供應趨緊的形勢;國家針對畜牧生產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在促進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飼料工業的發展。市場方面,2011年,全國肉類、禽蛋和奶類產量分別達7958萬噸、2811萬噸和3811萬噸,分別比2002年增長27.6%、24.1%和172.1%;生豬、蛋雞和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37%、80%和33%,比2002年提高27、27和21個百分點,為飼料增產提供了巨大空間。監管方面,過去10年農業部依據《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出臺了一系列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切實維護了公平的市場環境,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推動飼料工業進入了整合提升的快車道。行業發展方面,飼料企業尤其是大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經營管理制度,飼料工業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市場競爭格局,呈現出橫向整合融合、縱向延伸鏈條、走出去引進來協同發展的良好趨勢,為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情況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幾個方面的協同作用,既是我們過去10年取得輝煌成就的動力所在,也是指導飼料工業未來發展的寶貴經驗,應該充分總結,不斷完善。
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推動實現科學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全面闡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思路,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偉目標,再次強調“三農”工作為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全面論述了同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清晰地勾畫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攻堅時期,飼料工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是動物產品需求剛性增長。在國民經濟總量增長、人均收入增加、人口增長和城鎮化發展等因素綜合推動下,動物產品需求將繼續剛性增長,肉蛋奶和養殖水產品產量每年分別要增加120萬噸、30萬噸、450萬噸和140萬噸。生產這些動物產品,每年需要增產800萬噸飼料。二是現代畜牧業建設加速推進。隨著國家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現代畜牧業建設將加速推進,既為飼料增產提供了新的增長點,也為飼料企業多元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三是參與國際競爭的環境進一步改善。我國飼料添加劑和飼料機械設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部分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據了優勢地位。一批企業在國外投資興辦飼料加工廠和飼料原料供應基地,積累了成功經驗,樹立了良好形象。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等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環境將不斷改善。
看到機遇的同時,更要清醒地認識到,與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目標相比,飼料工業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產業素質仍然較低。全國1萬多個飼料加工廠中,單產不到1萬噸的占90%,低水平經營、低質量產品、低層次競爭等問題突出。飼料資源制約趨緊。豆粕生產對進口大豆的依存度超過80%,玉米供應趨于緊平衡。根據相關規劃提出的動物產品生產目標,到2015年要增加4000萬噸配合飼料,大宗飼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將進一步加劇。質量安全形勢復雜。非法使用違禁添加物、制售假冒偽劣飼料等問題雖然得到扼制,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非糧飼料資源未經嚴格評價就在飼料生產中使用,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飼料生產、經營和使用全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尚未建成,管理不當、環境污染等非人為因素導致的質量安全問題也需要密切關注。不確定因素增加。畜牧業波動頻次增加,畜禽養殖方式轉變加快,原料、能源、運輸和勞動力等成本大幅攀升,國際市場波動和貿易保護措施對國內的傳導影響加大,這些不確定因素對我們的市場適應能力、管理變革能力、技術創新能力都是嚴峻考驗。面對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高鴻賓副部長在2012年4月召開的全國飼料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必須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為核心,加強監督管理,強化科技支撐,著力構建管理規范、產品優質安全、資源高效利用的現代飼料工業。大企業是推動飼料工業發展的核心力量,要帶頭落實新時期飼料工作總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實現科學發展。在這里,重點提四點要求。
以貫徹落實新條例為抓手,健全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國務院2011年頒布新修訂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后,農業部2012年據此發布一系列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明確各項新制度新要求的實施細則,根本出發點是推動飼料企業做大做強,規范飼料市場秩序。大企業要帶好頭,做學法懂法守法的典范。這次飼料法規修訂,貫徹的基本理念是健全飼料生產、經營和使用等各環節的管理制度,飼料企業要以此為契機,推動形成涵蓋全過程的飼料質量安全管控體系。以增強服務養殖能力為抓手,加快融入畜牧產業鏈。建設現代畜牧業,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是必然選擇。飼料工業既是自成體系的產業,也是畜牧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之一,只有與其他環節協同銜接,才能實現自身發展目標。很多飼料企業致力于構建畜牧全產業鏈,難點在于養殖,離不開千家萬戶。一些飼料企業繼續堅持專業化發展,市場營銷思路也在變,需要靠服務帶銷售。當前,我國畜禽規模養殖仍處于初級階段,養殖戶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都有困難,飼料企業應抓住機遇發揮優勢,通過為養殖戶提供專業化服務,與養殖戶在互惠互利基礎上構建穩固的關系,加快融入畜牧產業鏈。以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為抓手,推動轉變產銷運營模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四化”同步,將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凸顯了信息技術對現代生產生活無所不在的影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從自身發展出發,還是從引領帶動畜牧業信息化出發,飼料生產企業都應積極主動加快信息化建設。應對用工難和推行生產全過程精準化管理,自動化生產線是主要選項。建設產品追溯體系,提高人財物管理體系運行效率,增強服務客戶能力,現代網絡、通訊等信息技術也是重要手段。長遠看,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在飼料工業中也有很大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