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城鄉一體化中國新型經濟組織發展的內涵
1.經營方式創新驅動,即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協調發展多元化商業。將分散的村落集中到一起,村民在聚集居住過程中,應加強引導村民土地流轉的宣傳力度,推進農業用地規模化,發展設施農業。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教育學習程度,引導絡活農村村民逐步成為現代化的新農民,繼續推進農業相關產業發展,完善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不斷調整我國農業產業增長方式,逐漸剔除小而分散的農業生產,推進多元化生產方式,集約農業、商業、工業、旅游業多元化發展的經營模式。
2.人際交往創新驅動,村莊合并、共同居住的生活模式打破了舊的村與村、組與組和家族、宗族的傳統居住格局,消除了鄰里矛盾、家族矛盾,形成了“廣入住、大融合,謀發展、促和諧”的新的人際關系。與此同時,在經濟組織管理層面政府需要轉換管理方式,以現代經濟市場的運行原理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居民可形成具體民間服務組織,在進行居民協作過程中形成利益團體可自覺維護組織的利益,逐漸變換為現代理性的人際關系。
二、基于城鄉一體化中國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發展的新挑戰
通過近三十年的農村經濟組織改革進程,在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戰略的推動下我國農村經濟組織飛速發展。農村經濟組織的建立明顯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健全了農業增長方式,加大了農業的資金投入,更好地推進我國農村城鎮化的進程,不過在推進過程中也顯露出一些問題。
1.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與農業生產方式緊密相關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現行的土地制度逐漸表現出其固有的傳統農業性質和計劃經濟的痕跡,在一定程度上阻擾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經濟組織的建設。很多問題尤為突兀: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資金和政策的投入,我國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地經營方式和農業生產方式也不斷發生變化。如果農地經營仍是分散經營,居民點也必然與之相適應;如果農地實現規模經營,或者已經實現產業轉型,隨著農村經濟組織的建設,諸多問題也顯現出來。
2.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與農村內部環境緊密相關
我國各個省份、直轄市的農村合作組織各式各樣,雜亂無章。大部分合作社按照傳統模式發展而來,社會體制的局限性給合作社的體制規范帶來局限性,致使我國農村合作組織缺乏統一管理,甚至沒有規范、章程、宗旨模糊、職責不清。大部分農村合作組織是以農戶之間的協作勞動和資金合作為基礎的自發性管理模式,這種合作方式決定了我國農村合作組織思想基礎較弱,合作研究與教育相對滯后難以滿足農民對合作理論的要求。
3.農村經濟組織發展與農村外部環境緊密相關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組織的穩定發展離不開農業知識、管理知識和相關法律的支持。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受到來自各種政策的制約因素。制約我國農業生產要素的自由組合,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健康成長。合作組織主動求助各級政府的幫助,依托于各種部門甚至直接由政府組織建立,依此來保證合作組織的穩定發展。
4.農村經濟組織發展與農村集體土地制度緊密相連
農村土地種類很多,農村土地問題主要表現在其使用過程中,比如說使用權、所有權問題等。農村大部分用地是集體所有,根據相關法規制度規定所有權歸集體所有,相對平均地分配到村民手中,但現階段規模農業產業發展強勁勢頭下,平均分配到村民手中的農業用地統一管理利用的職能被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隨著農業產業的不斷完善農民在承包農業用地時的積極性有所降低。其原因可歸納為兩點:第一,希望進行大規模利用農業用地進行規模生產經營時,農戶很大程度上不能順利地獲得土地。第二,希望進行非農業種植的部分農戶出于對自己用地的保守態度不能自主地進行土地流轉。這種比較典型的矛盾長期存在,這樣就加劇了農村集體用地轉化的阻力。
三、基于城鄉一體化推進中國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建設的對策思考
1.不斷培育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社會組織及管理體制
農村社會組織的迅速創新發展是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管理的重要標志,農村組織的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發揮直接導致社會的內生力量能否得到有效發揮,也直接影響著社會組織是否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創新,更是城鄉社會焦點矛盾的有效解決方式。所以,農村經濟組織的社會組織在管理創新和加強管理的過程中,不僅是完善經濟組織管理機制,而是多元化的社會組織建立勢在必行,其方法為:第一,民間機構的參與和社會群眾組織的有效推廣,培育學習型、服務型的民間組織,對進入民間組織的標準要放松,建立行業協會成立聽證制度,破除傳統的管理模式,探索民間組織管理“以民管民”新格局。第二,大力加強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的創新力度,政府部門要推出相關政策,加大扶持農村社會組織的發展,完善監管機制,規范農村社會組織發展。
2.不斷加大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的力度
物質資源是政策執行順利進行的經濟基礎。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僅有執行政策的權威和主要工作人員的承諾是不夠的,充足的經費投入也是必須的。因此,要推進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建設,充足的資金投入必不可少。從當前的現實來看,資金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各地推進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建設的瓶頸。要解決此問題,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至關重要。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增加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資金投入比例,按照各層政府的能力建立專項資金。轉換以往用補貼資金形式,加大獎勵資金的力度,降低關于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審批費用,提高對經濟落后村落的經濟支持。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建設置換出的土地,可以以掛鉤指標的形式,以縣(市)區為平臺,實行掛牌拍賣。拍賣收益除國家政策性收費外,其余全部返還擁有土地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用于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建設。引導銀行支持關于新型農村建設中需求的金融服務,加速推進符合新型農村建設需要的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建立健全的政府金融監督機構防止在銀行與鄉村具體對接中出現貪污等情況。改革銀行服務方式,及時建立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服務網點,根據不同經濟組織的需求增設服務。新型農村經濟組織與以往的新農村有著根本的不同,在其建設過程中與之相配套的規章制度應隨著其發展不斷創新升級,來配合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發展的需要。為此,必須加強制度創新,破除制度障礙。
作者:趙云峰 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