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運動培訓論文
1體能訓練的概念
過去,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體能訓練上存在著模糊的認識,錯誤的把體力、速度、耐力、一般性肌肉力量的增加看做就是體能訓練的全部,這是一種不科學的片面的低層次的認識,是錯誤的訓練指導思想和理念。也是造成我們訓練工作事倍功半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也是制約我國標槍專項發展的一大障礙。那么體能訓練的概念應該是怎樣的,國內外學者對體能的概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多認為;體能是以人體三大供能系統的能量代謝為基礎,經過身體訓練獲得的人體各器官的機能通過骨骼肌系統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通過運動實踐過程我體會到,體能訓練是人體由里到外的一個整體性改造和發展過程。
2體能與體能訓練的結構關系
要想在體能訓練中有一個正確的指導理念,必須先了解體能的本質:體能是以人體各器形態和機能為基礎,由神經系統支配和供能系統提供能量,是人體運動系統通過骨、關節、肌肉活動,把化學能轉化成機械能的做功形式。傳統體能訓練的理論,把體能分為力量、速度、柔韌、耐力和協調等多個因素,然后根據這些功能制定相應的力量、速度、柔韌、耐力和協調等訓練方法,主觀的把人體的整體結構割裂開來進行單方面訓練,破壞了人體結構的系統性。雖說體能訓練是對人體系統不斷的優化,使各系統協調工作,但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在解決矛盾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事物矛盾的本身又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只有把握事物的主要方向,才能抓住其本質。不能只停留在在片面發展骨骼肌即大肌群力量上,近年來人們對小肌群做功的重要性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是卻忽略了不管大肌群和小肌群以及協同肌做功,首要的是神經系統在支配其工作。因此神經系統支配肌肉做功方面的訓練手段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據物理學研究,一個普通的健康的人,如果能把力量集中到一點上,具有20t力量,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是平靜狀態下力量的4倍。這些雖說有精神上的作用,但至少說明是內在力量的驅動導致外部做功的一種形式。因此發展神經及核心部位能力,從競技體育運動是人體整體性用力結構這個觀點出發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首先要建立提高人健康的身體功能;其次才能發展力量、速度、爆發力、靈敏性、動態平衡等運動能力;最后才能發展專項的動作能力。
3體能訓練與專項之間的特性關系
3.1體能訓練要緊密結合專項
競技體育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在比賽中創造優異的成績,因此體能訓練最大的特點應體現在和本運動項群相吻合的訓練思路上,只有全面、平衡發展身體各機能的同時加強本項目專項能力素質才能提高成績。專項能力和專項力量是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教練員在訓練和實踐中會經常發現有些運動員全面身體素質很好,力量也很大,然而專項成績并未提高或提高幅度不大。如我自己帶過的兩名男子標槍運動員;史德武、戴立最好成績分別為77.28m和74.93m。戴立的各項力量指標,專門能力指標均大大高于隊友史德武,但機體和肌肉的協調性、柔韌性、神經系統的應激能力、專項速度指標都差于史德武,結果專項技術掌握不如史準確,標槍成績比史德武差了近3m。由此可見,專項能力和專項力量是影響專項成績決定性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只有在整體素質全面、平衡、協調發展前提下才能掌握合理的專項技術,最大限度的發揮能力水平,獲得良好的專項成績。二者互為作用又互為制約。因此只有在體能訓練的過程中抓住項目的特點、規律和比賽的需求設計訓練計劃和是實施針對性的訓練手段和方法,才能最終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3.2重視核心區力量及深層小肌群和協同肌的發展
談到核心區力量,這里就涉及到一個體能訓練和功能性訓練的區別,而現在我們很多教練員和理論工作者在體能訓練和功能性訓練的理論上還存在一些偏差。嚴格的講:體能訓練是基礎,是建立高質量動作模式的前提,而高質量的動作模式是身體快速傳遞力量的基礎,是建立人體整體性結構的力量源泉。而整體性結構用力首先要進行身體核心肌群及其深層小肌肉群的力量、穩定,平衡的能力訓練。不能只重視人體外部功能的訓練。武術界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腰終究藝不高”、“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沉丹田力量生,百歲老人亦發功”。這里所謂的“腰、丹田”正是人體的核心部位,現代科學從解剖學方面認為肩關節—胸椎—腰椎—骨盆—髖關節為主體,包括附著在它們周圍的神經肌肉,肌腱及韌帶系統,是人體核心區域所在,這一部分是人體上下肢的紐帶,在運動中對運動員保持基本姿勢,完成基本動作和專項技術動作起著穩定和支撐作用,為四肢發力創造支點,是動作快速傳導的關鍵部分,對上下肢的協同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功能性訓練是在體能訓練完整地建立好其整體性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各子項目不同的規律和特點,使肌肉用力更符合專項特點的要求。但是,二者之間又不能單獨的割裂開,既有區別又相互作用,是人體系統組成的一個整體,但是又有側重。應該重點強化功能性結構,以其帶動全面身體訓練的提高。功能化訓練是龍頭,體能化訓練是龍身。這也是系統論觀點的有力佐證。在此方面我們也走過了很長時間的彎路;眾所周知投擲標槍對運動員軀干肌的力量、柔韌性、協調性有著很高的要求,多年來我們也一直很重視這一塊的發展。但運動員腰部損傷發生率仍然很高,尤其是椎間盤突出發生率更高。原因何在,后來總結發現我們的重視是建立在偏頗或者說是錯誤認識上的,我們只重視了軀干大肌群發展,卻忽略了小肌群的發展,尤其是深層小肌群、韌帶的發展,二者之間失衡,肌肉間的協調協同能力較差,脊柱的穩定性也就發生問題,此時軀干大肌群力量越大,造成傷害的幾率也就越高。近年來我們從認識上轉變,方法上更新,取得了一些效果,目前標槍運動員腰部損傷發生率明顯下降。系統論方法用整體結構來解釋不同系統的差異,結構決定功能,是系統論基本也是最關鍵的理論。只有把體能訓練的整體性結構穩固的建立起來,功能方法的訓練才能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協調等素質的方面得到保障。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推動從而使人體系統結構得到改善。
3.3體能訓練負荷原則
體能訓練的負荷安排是一個嚴謹的系統工程,要詳細論述需要大量的篇幅,這里不再展開來談留待今后討論,我只對負荷安排的原則談一下我的觀點。(1)系統性原則,體能訓練要貫徹到運動訓練的全過程常抓不懈,達到持續平衡發展。(2)合理負荷的原則,專項訓練、能力訓練、體能訓練的比例一般為40%、30%、30%。但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對象、不同任務負荷安排要做合理調整。(3)要把握好針對性原則和循序漸進的原則。(4)緊密結合專項的原則。(5)科研保障和醫務監督原則,用生物生化指標監控指導負荷。通過以上原則的把控使我們的訓練負荷安排進入到一個科學化、規范化的較高層次。并力爭實現三個轉變;既從感性分析到理性分析的轉變,從定性控制到定量控制的轉變,從經驗調節到科學調節的轉變。
4結語
體能訓練的新思路是必須把人體看做成一個整體性結構,從科學的角度,運用生理學、生物力學、心理學、物理學、運動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客觀的、系統的把握人體運動規律。注重人體功能性力量是發展的源泉,在先建立人體穩定支點用力結構的基礎上,再進行子項目專項能力的發展。核心部位的力量和穩定性的訓練是問題重點所在。而體能訓練的功能化特點應是競技體育發展的新思路。在二者相互作用緊密聯系但又有所區別的特征化條件下,把握符合各子項目的特殊規律才是體能訓練和專項成績提高決定性方向。
本文作者:李英彪 單位:北京田徑隊